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杜氏孤兒
一.1.01。
被稱作“300年來幫會第一人”的杜月笙,出生於公元1888年8月22日,這一天恰好是農曆7月15中元節,也叫鬼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日子。
現場是在上海浦東(當時官稱江蘇川沙)高橋鎮以南大約十里的一個小村子。杜月笙的父親叫杜文慶,沒什麼文化,看著天上圓圓的月亮,就給兒子取名叫“月生”,這就是日後威名遠播的“海上聞人”杜月笙的本名。
杜家的住處是一座破舊不堪的小平房,村裡人管它叫“杜家宅”。杜月笙成名後,有幫閒文人將此宅更名為“杜家花園”,以彰顯氣派。
這個“花園”雖然狹小破敗,夏天不能擋雨,冬天無法遮風,卻並非杜文慶獨有,而是和其哥哥兩家合住,足見其生活之艱苦。
不是一般的艱苦。杜文慶曾在茶館裡當過跑堂,碼頭上賣過苦力,都難以養家餬口,妻子朱氏不得不靠幫人洗衣服賺點錢補貼家用。為了生活得好一些,杜文慶後來與人合夥到較為繁華的楊樹浦開了家米鋪,和現在許多小店老闆一樣,只能憑著沒日沒夜的勞作,勉強維持生計。所以直到妻子臨產,才能趕回家來照顧。
生活所迫,當妻子剛剛可以下地走動自理生活,杜文慶就不得不趕回楊樹浦,此時他的長子杜月笙,尚未滿月。
杜月笙出生不久上海開始鬧旱災,旱災剛過,一場連綿幾十天的雨水又釀成水災。當時的整個中國落後貧窮,醫療條件相當差,兩場自然災害下來,高橋四鄉瘟疫流行,餓殍遍地,朱夫人只好揹著剛滿週歲的兒子,赤足走了二十多里,到楊樹浦投奔老公去了。
杜文慶勉力撐持的小米鋪,斷然維持不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好在楊樹浦一帶工業化程度較好,大概正在鬧民工荒,朱夫人很容易就在一家絲廠找到了工作。
杜文慶百般不願意妻子出去打工,一是當時的中國社會,流行的是男人工作,女人持家,女人拋頭露面工作掙錢是件沒面子的事;更重要的是,杜月笙剛滿週歲,而朱夫人又有了身孕,理應在家靜養。可是生活的壓力畢竟蓋過了生命的尊嚴,杜文慶最終只能向現實妥協。
朱夫人打工的絲廠,是個血汗工廠,雖然沒聽說過有工人前赴後繼的跳樓自殺,但每天12個小時高強度的勞動,足以讓身懷六甲的她累出一身的毛病。結果只工作了幾個月,1890年,杜月笙兩歲的時候,身體虛弱的母親早產下一個女嬰後,因失血過多不幸去世。
杜文慶實在無法負擔兩個孩子的生活,只好把女兒送給了一個寧波商人。兩歲的杜月笙,從此和親生妹妹天各一方,再也無緣相見。
後來杜月笙功成名就,曾想盡一切辦法尋找這個妹妹,其中包括在報上登尋人啟事,奈何找上門來的全是些假冒偽劣。在杜月笙,這是生平一大恨事。
草草將妻子葬在“杜家花園”旁的荒山上後,杜文慶帶著杜月笙回到楊樹浦,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還得打點小買賣,真是苦不堪言。直到親戚裡混得比較好的堂兄、在十六鋪水果店打工的杜阿慶看不過去,張羅著為他續娶了一位張氏為妻,杜家的生活才開始有了一點點轉機。
然而好景不長,杜月笙5歲那年,父親染上風寒,因無錢醫治,留下孤兒寡母,撒手人寰。這時的杜月笙已經有點懂事,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命運為什麼竟如此殘酷。
張氏賣掉小米鋪,買了副棺木,將杜文慶葬在了朱夫人墓旁邊。隨後便帶著杜月笙重回楊樹浦,租了間小屋,靠賣點米麵糕餅,兼幫人洗補衣服,母子二人相依為命,艱苦的活著。
萬幸的是張氏本性善良,一點也不像個後媽的樣子,對杜月笙視為己出,百般關照,讓他真正感受到了母愛的溫暖。
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