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破六韓和陳勝 (第1/2頁)
六鎮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面對如此大好形勢,破六韓沒有浪費時機:他在自行率領主力向南進發的同時,派他的偏將衛可孤率領一支大軍向東進發,去圍困六鎮之一的武川鎮,然後又把武川西面的懷朔鎮也圍了,懷朔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兩個邊鎮加上沃野,就囊括了六鎮的整個西半翼。
破六韓的這一次分兵,極其類似於當年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陳勝剛一攻克蘄縣,就派符離人葛嬰率兵攻取蘄縣以東的地方的做法,而破六韓的這種戰略也是十分正確的:他以天火燎原的節奏,在各個方向同時給予大魏朝廷不間斷的打擊,使得他們處處捱打,處處被動,喘不過氣來,不能騰出手來佈置對起義軍的包圍圈。
我記得上大學的時候,《世界現代史》這門課的老師在講到俄國十月革命的時候告訴我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就曾經說過:“起義軍隊的軍事行動,就是要進攻進攻再進攻,永遠要讓反動派處於措手不及的狀態。”
這句話大意如此,具體表述我記不清了。雖然列寧說這個話的時候已經是二十世紀了,但這種起義戰略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是歷代相通的,因為只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起義軍就應當不間斷地進攻腐朽沒落的統治階級敵人,使之沒有喘息之機,從而不能積聚力量對起義軍隊進行反撲。
正所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如果該進軍的時候沒有趁勢而進,讓反對派有了喘息的機會,很可能就會出現巴黎公社起義那種被法國反動的梯也爾政府調集部隊予以鎮壓的悲劇性結果。
不好意思,作為一名歷史專業畢業的女碩士,雖然我現在困在一個七歲女童的身體裡,但仍然忍不住抓住一切機會在自言自語中顯擺我的淵博學識,這可能就是憋的。再說了,正經女人誰學歷史,還唸到了碩士。
當然,在十月革命幾十年以後,毛爺爺在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對列寧的這一戰略進行過天才的變通,也就是著名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而毛爺爺的這一天才戰略,就像他其他的一切大手筆一樣,都是有深刻的歷史和文化的基礎的:就比如華夏曆史上大規模農民起義的老祖宗——陳勝吳廣大起義的時候,陳勝吳廣就是在大澤鄉起義成功後,第一時間招攬並派遣各路人馬分頭出擊,去攻佔秦朝控制的各個城市,煽動原六國遺民起事,從擴大起義影響,形成“天下伐秦”的大好形勢的。
而另一方面,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最終勝利者,漢高祖劉邦,則採取了不太一樣的做法:他在斬白蛇起義後,沒有直接就去硬碰秦朝力量強大的城市或者縣城,而是先鑽進芒碭山打了一段遊擊,然後看時機到了後,才果斷殺回老家沛縣舉義,成為了沛公。
這事兒我知道的最清楚,因為我爹冒認的渤海老高家的一位先人就是劉邦沛縣起義時的部下。
同為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參與者,為什麼陳勝敢於一開始就採取很激進的戰略,而劉邦就保守的多?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陳勝起事的地域是原楚國核心區域,楚國在戰國後期被秦國揍的遷都壽春,就是今天的安徽壽縣,而大澤鄉在如今的安徽宿州,兩地相聚也就是兩百多里地。楚人對秦國的亡國之恨怨念最深,因此那裡的人民對於秦國的嚴酷統治有最深切的反感,陳勝在這裡自然就能一呼百應。
而反觀劉邦一開始起義的芒碭山離原楚國核心區就遠了一些,就是沛縣也不是楚國中心區域,自然不容易成為首義的發源地。
其二,陳勝吳廣起義時,喊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九百多戍卒響應起義。而劉邦上芒碭山時,是跟別人說“大家各自逃命去吧,我也要跑了”,只有十幾個人跟著他上芒碭山。九百多人就可以攻擊大澤鄉了,但十幾個人打個村子都懸,所以兩人的起義原始資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