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零章 建功立業的渴望 (第1/4頁)
重慶老Q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682年11月18日,琉球,中山港(今那霸)。
一群赤果著上身,膚色曬得黝黑的勞工在監工的驅趕下,拿著農具,在濛濛細雨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著。這些勞工有琉球人、日本人、朝鮮人,以及部分秦國人。
一些早期到來的漢人和日本人已經成功脫離苦海,如今要麼轉變成為當地的自耕農,要麼成了各大甘蔗種植園裡或建設工地上的武裝護衛監工,總之,生活比起以前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不可同日而語了。
此時,這七八名驅趕著勞工去幹活的監工便是早期引進的日本移民、現大齊帝國海外領地居民,他們如今是附近一家甘蔗種植園的監工,監督著七十多名勞工勞作。前些日子,颱風過境,使得島上最近幾天連降大雨,種植園主擔心種植園內排水不暢、形成內澇,因此便著人冒雨出外工作,檢查給排水系統,順便清理一下淤塞的排水溝。
監工們都戴著斗笠,披著防水蓑衣,腰間挎著長刀,手中持著一根短棍,嘴裡罵罵咧咧,小聲抱怨著該死的天氣。他們遠遠地跟在勞工身後,偶爾抬頭瞄一眼,絲毫不怕他們跑了。
所有人都不傻,這中山港附近,一直到八九里外的首裡城,除了大片大片的甘蔗種植園,全都是荒坡林地,什麼都沒有。這般大雨天氣,跑出去也找不到吃的,除了餓死病死以外沒有第二種可能,因此管理十分鬆懈,只要勞工們按時幹完活就行。
中山城,隨著各地移民的增多,漸漸形成一座繁華的海邊港口城市。在數年前,琉球王國在徵詢了齊國人的意見後,將其命名為中山,意為紀念他們曾經的中山國名。
城內有一家大型製糖廠,由數名齊國商人聯合投資興建,有三百多名工人。製糖廠從漢洲本土淘換來數臺蒸汽機驅動的榨糖裝置,擁有總馬力超過150匹的各型蒸汽機。同時,這家制糖廠還不惜血本,建了一條馬拉貨車軌道通向港口的深水碼頭,基礎設施可謂極好,這些無疑都是其強大生產能力的保證。
去年全年,這家“祥瑞記”製糖廠一共生產了超過一千六百噸的蔗糖,產能雖然遠遠不及漢洲本土那些動輒產能數千噸的大型製糖企業,但它卻是該地區——包括秦國、日本、朝鮮等國家——生產規模最大、設施最為先進的製糖廠。
如此“巨大”的生產能力,自然得益於周邊地區強烈的市場需求了。近幾年,從威遠(今新幾內亞島)、宣化(帝汶島)等地區流出的咖啡、可可粉等新興飲料開始大量流行,無疑極大刺激了蔗糖的消費,喜歡上述兩種飲料的琉球總督區、呂宋諸島、日本上層公卿貴族、秦國江南地區富庶人群,都是蔗糖最大的消費者。
與西方相對貧瘠的飲食文化相比,源出華夏文明的飲食也更是豐富多彩,很多在秦國江南地區僅限小範圍窄圈子流行的甜食,已在齊國本土及部分海外領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而這無疑是需要消耗大量蔗糖和香料的,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消費市場。
除去海外領地,去年一年僅齊國本土數百萬國民就消費了不下一萬五千噸蔗糖,平均每人約兩公斤,數量極為驚人,遠超世界平均消費水平。
琉球島上資源貧乏,土壤瘠薄,早期的農業發展是極為落後的,所產稻穀也根本無法滿足當地民眾需求。後來,齊國人逐步控制了琉球王國,並將總督府駐地從漢興島(今日本宮古島)移到了中山港,便開始著力開發和建設這座極具戰略意義的島嶼。
琉球島種植水稻之類的糧食作物產量不高,但這裡的氣候和環境卻非常適宜種植甘蔗、菠蘿等經濟類作物,由此引來了不少有志於開發種植園的投資商人。
在齊國,蔗糖向來就是對外出口的傳統大宗商品,不僅透過荷蘭東印度公司銷售至歐洲地區,還透過旗下的數家國際貿易商社,遠銷至印度、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