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準。但即使是這兩個國家,在度量衡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
以容器的計算單位來講,秦國採用合、升、鬥、斛,十合一升、十升一斗、十鬥一斛。齊國用的則是升、豆、區、釜、鍾等單位,五升一豆、五豆一區、五區一釜、十釜一鍾。
天下統一後,為了租稅徵收的方便、官僚薪俸計算的準確(當時有部分薪津是以實物供應的),以及全國性商業活動推展的需要,統一度量衡的標準的確是件相當重要的工作。
不過這方面的改革卻不那麼順利,從秦始皇26年公佈統一全國度量衡以來,一直到二世皇帝期間,史料上不斷出現當時政府法令的詔書在修正著有關這方面的新規定,似乎新的標準在執行上困難頗多,所以一直未能確定下來。即使日後從秦國本土出土的遺物資料來看,民間似乎同時存在著商鞅升和始皇升,可見新的制度似乎一直未受到大家的徹底接受。軍事及政治上的統一比較容易達成,但生活文化上的統一,則不是短期內光靠法令的宣佈就可以作得到的。(臺灣早年也嘗試以公斤制代替臺斤制,但仍沒有成功。)
貨幣分歧上的困擾更大。齊、燕等東方國家一向使用刀形的「刀錢」,中原地區的國家則採用鍬形的「布錢」,南方的楚國則流行卵型的「蟻鼻錢」,秦國的貨幣則是圓形的「圓錢」。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下令重新鑄造半兩錢的「圓幣」,作為全國統一的通貨,圓形幣中間有個方孔,旁邊則分別刻有「半」與「兩」二字。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