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凱撒在西洋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但劉邦比起他來便遜色多了。由於司馬遷的公正記載,這位大漢帝國開創者的歷史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自稱漢民族的後代子孫完全的認同。
湯恩比的一番話,興起了筆者對劉邦的高度好奇,一直想好好找機會來探討一番;這位被自家人批評為老狐狸,卻為外國學者公認世界最出色大政治家的創業者,兩種截然不同觀點下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
不少人讀到楚漢相爭的歷史,總覺得很納悶,劉邦幾乎常常吃敗仗,卻是「打斷手骨反更勇」,屢敗屢戰,終能鹹魚大翻身。項羽每戰必勝,孩下一場大敗,卻連生命都輸掉了。他們之間的差異,除了運氣好壞外,到底還有些什麼?
事實的真相和大家的印象,經常有相當距離。平心而論,項羽稱得上是古今中外難得一見的軍事奇才,但不論戰略或戰術,劉邦的確都高他一籌,這也就是劉邦跟項羽公然表示的「我鬥智而不鬥力」。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名政論家馬基維利,在其經典名著《霸術》中寫道:
一位勝任的君王,必須擁有獅子般的兇猛,和狐狸般的狡詐……獅子般的兇猛,才不會被豺狼欺侮;狐狸般的狡詐,才不會掉入獵人的陷阱,但如果兩者不可得兼,則寧可擁有狐狸的特色較為有利些……。
劉邦和項羽的創業個性和爭霸歷程,正好是馬基維利這段名言的最好詮釋。
劉邦大傳--第一篇 秦帝國危機
第一篇 秦帝國危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老子《道德經·第九章》
水盛在任何器皿裡,都不能太滿,太滿了便會溢位來,所以在滿了以前,最好便停止增加水量。
刀子能用便可以了,如果磨得太銳利,用起來雖較順手,但容易折斷,無法長保。
一個人擁有太多的財富、太高的權勢,會遭到別人的覬覦,自己也常因太驕傲而陷入奢靡,反而無法長期保有財富。
由於富貴是一頂危機的警示,因此最需要韜光養晦、謙虛退讓,如果反而以自我炫耀而驕人,那就要自招禍患了。
自然的道理,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是以功成、身退,乃天之「道」也。
劉邦大傳--第一章 虎狼之國
第一章 虎狼之國
秦昭襄王晚年,發動了一連串毀滅性的恐怖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坑殺了42萬趙國軍隊最為殘酷。前後50年間,中原三強韓、趙、魏之兵力損傷高達百萬,壯丁減少一半以上。
鹹魚翻身,異人入主秦政
秦孝公變法,使秦國國勢暴漲。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更力行擴張政策,使這隻僻居岐雍邊區、原本見棄於中原國際舞臺的睡獅,突然咆哮了起來,數十年間,便成了國際間各諸侯聞之色變的虎狼之國。
從尋找不到規劃經營人才,因而瀕臨解散的中小企業,一躍而成天下有志之士爭相投效的理想國,秦國成功的速度令人訝異。最後一統天下的秦王政,便是秦昭襄王的曾孫。
秦昭襄王在位56年,原立的太子,在第40年時先他而去世,因此改立次子安國君為繼承人。
安國君原本並非嫡長子,身份也不被特別重視,因此,他有一個名叫異人的兒子,在秦國的宿敵——趙國——當人質。
安國君有子20餘人,卻無一個是嫡傳的,庶長子子僕並不被寵愛,因此一時之間無法決定繼承人。而最受安國君寵幸、在後宮影響力也最大的華陽夫人也沒有兒子,所以安國君並未積極去建立儲君。
長平之戰後,秦趙關係趨向緊張,異人也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