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憑票的年代 (第1/2頁)
滿城風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劉琅坐在炕上無限的感慨,為了吃雞蛋還要養雞,這種事情在十幾年後簡直是無法想象的事情,但是在一九八零年,這個年代工資不高,父親是工廠裡的車間主任,帶頭幹活辛辛苦苦一個月下來也就掙三十六塊錢,母親是一家機床廠的會計,一個月二十五塊錢,當然,雞蛋價格也不高,一個雞蛋是七八分錢左右,要想買也能買得起,但是在這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你有錢也未必能買到食物,還需要有糧票這種東西。
要知道在一九八零年可沒有自由市場的存在,一切物品都是國家供應,買糧食要去糧站、買肉買蛋要去副食品商店,但是國家的商品非常匱乏,於是憑票供應就成了這個年代的特色。
比如你想買一斤大米,那除了要拿錢外,還得要拿一斤米票才能買到,要是沒有米票,你有錢也沒用。
除了米票外,還有雞蛋票、肉票、牛奶票、油票、布票、火柴票、糖票、燈泡票等等,幾乎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是要用專用票的。
而且這些票可不是想要就要的,那是按照戶口本中的人頭數分配下來的,一個成年人一個月的糧票是四十斤左右,雞蛋票是三斤左右,肉票是兩斤、牛奶票是一斤,布票一年是四米,你要是提前花光那就麻煩了,只能託關係去買糧票了。
比如之前劉琅父親買的半斤糕點,花了一元錢的同時還花了一斤的雞蛋票,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花銷。
劉琅深知,一九八零年是國家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雖然一些政策已經鬆動,也提倡一些市場行為,但對社會的改變還沒有太多的顯現出來,尤其是北方作為國家重工業聚集的地方,計劃經濟早就根深蒂固,別說是現在,就是十年之後,甚至進入二十一世紀,計劃經濟的頑疾也在影響著北方三省,成為了東北衰敗的根源。
父親現在提出要養一些雞,母親雖然有些擔心,但聽了是為了兒子的成長,也就不怎麼考慮了,畢竟報紙上也在宣傳要開放要改革,即便被人知道他們家再養雞,想必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對他們大肆批判,大不了不養了而已。
“東來,兩隻雞仔恐怕不夠吧!”
母親想通之後又覺得劉琅的父親只買兩隻雞有些少了。
“放心,我明天再偷偷地去買兩隻,咱們先買六隻雞,我明天就做個雞籠子放在外屋,沒有人會發現的。”
劉琅的父親早有打算。
第二天劉琅的父親一下班,果然又帶回來兩隻雞仔,還有幾根木頭,接下來的週日放假,他找出斧頭、鋸子、刨子,花了半天的時間做成幾個雞籠子放在外屋,順便又把被鐵屑扎破了的腳踏車車胎補好。
做為一個男人一個丈夫和一位父親,在這個年代裡要是不會兩樣“手藝活”,那這一家人都會被人恥笑。
他的父母擔心自己的兒子會把幾隻雞仔弄死,可是看到的是劉琅和它們玩的高興,幾天的工夫下來,幾隻小雞看到劉琅就圍著他嘰嘰喳喳地叫著不停,劉琅也“學著”父母拿些小米餵它們吃。
有了幾隻小雞,讓劉琅的生活少了幾分沉悶,平添了一分樂趣。
這個年代的學生非常幸福,不管是小學生、初中生還是高中生,一放假就是瘋狂的玩,暑假剛一開始,劉琅的老叔早上起床吃飯後就竄出家門不見蹤影,中午十二點左右準時的出現在劉琅的家裡,劃拉一口飯後再次消失,直到晚上,天都黑了下來才回到家裡,滿臉滿身的臭汗,尤其那一雙臭腳,一進屋就是臭氣熏天,爺爺奶奶也不去管他。
姑姑是高中生,作為一名文藝少女,暑假裡是不會像老叔那樣瘋跑,她整天拿著孤城的詩集看呀看呀,有時還帶幾位“閨蜜”到家中高聲朗誦詩歌,劉琅在隔壁都聽得真真切切。
二叔和三叔現在已經工作了,每天早八晚五,不過聽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