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3/4頁)
噹噹噹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們,即那些可以辭退也可以任命的國家官員。但也有一批人,他們與其說是利用自己的財富發展自己的金融和工業公司,不如說是在拼命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其中不乏使用那些最迂腐過時的手段;還有這樣一些企業主,他們靠自己的努力興建起新型的工業生產部門和新的工廠,從而保證了上千人的就業機會和較好的收入;不過也有一些人,他們利用自己控制的俄羅斯大眾傳媒為自己,而非俄羅斯社會和國家牟利。因此可以說,將列姆·維亞希列夫(“天然氣工業公司”)、阿納託利·丘拜斯(“俄羅斯統一電力”股份公司)、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羅戈瓦斯”汽車公司)、瓦吉特·阿列克佩羅夫(“盧克”石油公司)、弗拉基米爾·古辛斯基( “梅地亞…橋”公司)、阿納託利·貝科夫( “克拉斯”公司)、謝爾蓋·普加喬夫(“國際工業銀行”)以及弗拉基米爾·葉夫圖申科夫(“系統”金融股份公司)等“寡頭”劃定到一個集團裡,事實上沒有任何依據。
《莫斯科共青團員報》的米哈伊爾·羅斯托夫斯基給自己和讀者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普京會拿這些俄羅斯最富有的人怎樣辦呢?” 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正確。這兩類人(一類像“烏拉爾汽車製造廠”的卡希·貝努基澤、“費廉”股份公司的弗拉基米爾·布倫察羅夫、“帕寧特爾”聯合公司的亞歷山大·帕尼金等;另一類如“莫斯科實業銀行”的亞歷山大·馬穆特、“西伯利亞石油公司”的羅曼·阿布拉莫維奇、尤科斯公司的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等富商)的財富來源完全不同,服務的目的也不一樣。2000年初,可以說弗拉基米爾·普京還沒有想好對這些“俄羅斯最富有的人”採取何種政策。普京沒有干涉1999年秋天各寡頭集團之間對“石油管道運輸公司”控股權的爭奪;也沒有干涉2000年冬天寡頭集團對特大型鋁製品企業控股權的爭奪。但總統辦公廳明顯向古辛斯基擔任總裁的“梅地亞…橋”集團公司施加了壓力,因為該公司向普京及其班子發動了大規模的新聞戰。
普京贏得總統大選後,“梅地亞…橋”公司旗下的報紙和雜誌開始散佈更加惡毒的謊言。例如,《今日報》在4月認定,普京計劃,由參加車臣戰爭的英雄組成的閱兵方隊將成為在2000年5月9日“勝利節”閱兵式上打頭陣的隊伍,而那些 “衛國戰爭”老兵們組成的方隊只能排在檢閱隊伍的最後。該報還信誓旦旦地宣稱:“普京就是如此理解俄羅斯歷史上歷次戰爭的意義的!” 類似上述這些明顯虛假的文章,人們很難認為它是“言論自由”的表現。總統辦公廳沒有對這家報紙的惡意報道進行任何駁斥,只是不再邀請《今日報》記者們出席克里姆林宮舉行的新聞吹風會。
在各種不同場合(其中包括首次遠端出訪國外,在英國倫敦訪問期間),弗拉基米爾·普京不止一次強調,他不允許在俄羅斯對財產進行新一輪分配。但他同時以清晰明確的語言宣佈,將由總統和政府管理國家,而不是由寡頭。在寡頭們幫助鮑里斯·葉利欽贏得1996年的總統大選後,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曾多次叫賣“資產僱傭政府工作”的觀點——這不過是19世紀末馬克思主義小冊子裡最淺顯的理論。對此,弗拉基米爾·普京予以堅決拒絕。在競選運動期間,普京在所有場合都堅決而明確地拒絕使用所有寡頭集團的任何“善良和無私的贊助”。
在競選活動中,普京競選總部使用的經費非常少,根本就沒有必要使用大商人的錢。在回答有關寡頭的問題時,普京曾不止一次地強調自己讓寡頭“遠離”權力的原則。但是,恰恰是這一原則使那些非常接近權力的人感到十分害怕。
6月裡的三天
2000年6月13日,弗拉基米爾·古辛斯基出人意料地被捕並被送進了布蒂爾監獄。古辛斯基是俄羅斯著名寡頭,擔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