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內傳送長篇電報,因電線損壞未能發出,當即命令報務今後應藉口電線未修好阻其向俄國傳送電報(由於朝鮮之電報業務操縱於清廷手中,故中國佔有資訊通訊上的優勢)。袁懷疑俄使所欲發出的即韓俄密約,為抓到證據,遂強使其在宮中的內線閔泳翊盜出密件,閔於是交出一份以領議政大臣沈舜澤署名的致俄使韋貝的密函,內容是朝鮮欲行獨立自主,請俄國協助並派兵艦保護等等。袁以為抓到真憑實據,一面火速電告北洋,要求搶在俄國之前發兵,一面虛張聲勢,於8月14日在官邸宴請朝鮮軍政大員時出示偽造的清廷電報,稱&ldo;金州七十二營今午乘輪赴高麗王京&rdo;,並對朝鮮背清聯俄,私通密函之事大發雷霆&ldo;厲辭責問,喻以利害,俱悚懼,馳入宮&rdo;;袁也隨後進宮面見國王,要求&ldo;速肅清君側之奸臣,以緩和局勢&rdo;。朝鮮君臣不明就裡,十分驚慌。15日,大院君來訪,袁繼續施加壓力,&ldo;凱告以大義,囑付他赴宮泣奏韓太妃,痛陳利害。&rdo;數日之內,朝鮮政府大臣沈舜澤、金弘集等穿梭往返於王宮與袁的官邸之間,反覆解釋實無此事,袁提出&ldo;索還文憑,查辦小人&rdo;,否則天朝將興兵問罪。國王遂於16日將金嘉鎮、趙存鬥、金鶴羽、金養默等主張聯俄大臣免職,但密約一事,朝、俄雙方均予否認,形成僵局。而袁世凱見&ldo;赤手舌戰&rdo;,已不足以震懾,遂接連致電李鴻章,請求&ldo;速派大員率兵查辦&rdo;,他認為,&ldo;此時臣民發生內訌,舉國鼓譟沸騰,如果有五百士兵,必可廢黜國王擒拿群小,押解到天津聽候詢問26。&rdo;北洋方面在接到袁的報告後即透過使館通告日本,查詢俄國,日本不以為然,俄國則一口否認,而朝鮮君臣則堅持所謂的密函為小人所偽造,而盜出密函的閔泳翊也出走煙臺,出兵一事遂失去根據,最後不得不以朝政府宣告密函作廢,派使臣赴北洋辯誣草草了事27。整個事件過程中袁的高壓、恫嚇和專擅做法引發了不少非議,特別是日俄等國使節,使總署對袁的表現感到不滿;李鴻章則再次予袁以有力的保護,在致總署的信函中,他暗示,比袁更優秀的人才並不容易物色:
外交&ldo;雙簧&rdo; [二]
各國駐韓使節趨向不一,日來頗怪袁世凱多事,大概都有嫉妒韓國為我屬國之意。……袁守精明而剛躁,鴻章經常剴切諭以鎮靜勿擾,但因壬午、甲申兩次定亂,該守身在行武之間,頗有德於韓民,情形亦較熟悉,變通用之。只是他在洋務方面素少歷練,年齡資格也較輕,誠如鈞諭,宜預先估量通達洋務者,作為他日替換的人選,但這是篇難作的文章題目,通達的人才也是不易得到的。28
平心而論,袁窮竭其智計、手段維護國家(清廷)在朝鮮之利權,原系職責所在,他無非是想幹得更漂亮些,本無可厚非,何況當時袁尚不滿三十,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袁若手中有兵,想必會如甲申一樣當機立斷,先斬後奏的,其後果如何殊難逆料,歷史或會與後來之面目有所不同。歷史就是這樣,冒險犯難,成功了謂其有膽有識,失敗了則謂其僨事辱國,不當其事責者盡可以大發事後之議論,但身歷其境,議論者的表現或遠不如當事者。故談史論人,若中肯必心存恕道,即設身處地是也。李鴻章當國數十年,深識其中甘苦,故能對袁之實心辦事瞭然於心,一力維護。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