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兆有跌足號哭。袁公問其緣故,回答說:&ldo;士兵入宮受到攻擊,逃跑潰散不知道哪裡去了。&rdo;袁公笑道:&ldo;你作出這副模樣,敵人就能放過你嗎?不要亂我軍心,趕快回營收集殘兵吧。&rdo;袁公仍指揮眾人前進,遇到埋伏的地雷,(敵人)格林炮齊發,有兩名士兵被炮彈炸飛到空中,幾天後才找到他們的屍體。地雷距袁公不過數十步,爆炸聲浪把袁公震得僕墜到坡下,受了點輕傷,仍然率兵追擊。聽說日兵已歸使館,天快黑時遂收隊回營。而袁公所訓練的韓軍與日本人所訓練者仍在相互射擊,槍聲達旦,也未看見張光前部計程車兵。派人檢視,原來都在王宮西面金虎門內的高牆下躲避子彈,未敢發一槍進一步。袁公嘆息道:&ldo;淮軍的暮氣怎麼會到了這種地步啊!&rdo;
將吳、張二人作戰中的表現說得如此不堪,不排除袁世凱為洩當年被中傷的舊恨而有意誇張,但淮軍&ldo;暮氣已深&rdo;並非虛言。軍紀鬆弛,訓練疲沓,臨戰畏懦74,日後甲午大敗即種因於此。慶軍創始人劉秉璋之子劉體仁在其所撰筆記《異辭錄》中也曾述及淮軍之暮氣及其將領的庸劣,是其一證:
武壯(吳長慶諡號)出征高麗病故,張光前、黃仕林分別率部駐紮在旅順,日寇到來時全都潰敗逃走,……己亥年,文忠(李鴻章諡號)復出總督兩廣,光前前往道賀,說到自己曾到(安徽)無為縣拜會文莊(劉秉璋諡號,劉為慶軍創始人,慶軍將領都是其老部下)而被拒於門外時,文忠說:&ldo;你是敗軍之將,(他)不見你是合適的。&rdo;既而,仍用張為兩廣駐軍中的防營統領。文忠對於淮軍舊部,終究還是顧念舊情的。75
袁世凱既眼見了吳、張等的&ldo;怯懦庸劣&rdo;,就難免不對這些人心存輕蔑,在舉止行為上也會有所表露,而雙方之矛盾也必然愈來愈深,乃至於不可調和。
甲申政變之善後,袁世凱大包大攬,操縱一切,未始不由他對吳兆有等的輕視和不信任所致。據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所記,清軍在漢城北門關帝廟找到韓王李熙的當天(12月7日,舊曆十月二十日),即將其移至袁世凱營中。次日,&ldo;朝鮮國王在袁世凱營中延見各國公使&rdo;。10日,&ldo;朝鮮國王回宮,袁世凱帶隊護衛。&rdo;15日,&ldo;袁世凱稟告李鴻章,主張特派大員,設立監國,統率重兵,代理朝鮮內政外交,並示日本以必戰,以促成和局76。&rdo;其間,&ldo;所有韓之內政、外交、軍務悉請公主持排程&rdo;,而袁亦當仁不讓,&ldo;代韓內籌撫治,外輯邦交77。&rdo;重組政府、撫恤被害重臣家屬等均由其一手辦理。
1885年1月1日(舊曆十一月十六日),清廷派出的查辦朝鮮事務的欽差大臣吳大翨等到達漢城時,吳兆有等迎諸江渚,而袁獨單騎迎於南門外,可見雙方當時嫌隙之深。在追查中日交兵起因責任的過程中,袁世凱因與吳、張等人的關係緊張而陷入孤立,袁曾當眾表示過自己願意承當引發爭端的責任,當然不能反口,而吳、張等不僅不願代他分擔責任,反而在背後中傷他;至於日本方面和其他暗中支援朝鮮自立的列強使節,更是眾口一詞地把責任歸咎於清軍和袁世凱。在這種內外夾攻的局面下,袁的日子很不好過。他的好友金允植曾敘述過他此時的窘境:&ldo;當時清廷欽差吳大翨來查諸將的功過,外國人全都以流言詆毀慰庭;留防朝鮮的清軍諸將也都嫉妒其功勞而中傷他,而欽差對慰庭也追查得很急。慰庭憤懣不已78。&rdo;適逢家鄉來信,得知嗣母牛氏身體不適,他於是以此為藉口,提出回家省親。
袁世凱借回鄉省親抽身而退,以屈求伸,不失為避風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