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第1/3頁)
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樣,袁世凱在&ldo;二次革命&rdo;後的一系列舉措,雖屬實行中央集權的必須,但也在自己和盟友一方的陣營中,造成了不滿、離心和分裂。
譬如,解散國民黨,罪名雖然勉強,但總算還有所藉口。國民黨的政治對手進步黨原想藉機收編,將未參與&ldo;二次革命&rdo;密謀而又熱中於仕途的那部分國民黨議員,招降納叛到自己陣營中來,使自己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所以梁啟超等人連上條陳,要求對國民黨議員採取收羅政策;在因驅逐國民黨議員而造成法定人數不足後,梁等又力主召集候補議員,以維持國會。但袁世凱認為進步黨也熱中於&ldo;責任內閣&rdo;,現有國會不能成為自己操縱自如的工具,不僅不予採納,反而以人數不足難於履行職責為藉口,解散了國會,代之以&ldo;政治會議&rdo;、&ldo;約法會議&rdo;等御用組織。這不僅使進步黨大失所望,而且嚴重損害了進步黨暨其所由代表的那個社會階級的既得利益。進步黨的成員大都是前立憲派成員,在中央和地方議會中的人數都不少,國會及地方議會的解散,等於是砸了他們的飯碗。進步黨人本來是袁對付革命黨人的政治盟友,代表的是&ldo;中等階級&rdo;的利益,而中等階級實際上是袁世凱改良主義的社會政治基礎之一。袁氏獨裁專制的做法,使得這部分人離心離德,從袁的陣營分化了出去,如梁啟超、湯化龍等相繼退出政壇,在實際上成了袁世凱的敵人。在後來的&ldo;護國戰爭&rdo;中,梁、湯、蔡鍔等立憲黨人成為反袁的主導力量和領袖,就是明證。但在解散國會上,袁有拿得出手的理由,當時的進步黨人也是無可奈何。
又如,袁世凱廢督,以&ldo;軍民分治,軍人不能幹政&rdo;為號召,地方上大大小小的軍頭儘管不情願,但說不出反對的理由,事出有名,卻也無人敢於反對。各省都督,無論是北洋系還是非北洋系的,不僅其既得利益被剝奪了很大一塊,而且在名義上也落到了二把手的地位上,心情是愉快不了的,這也使各地軍事當局心生不滿和怨恨,一旦師出有名,有人倡議,反叛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再如,設立陸海軍統率辦事處,原陸軍部的權力被削弱,段雖不滿,亦沒有反對的充足理由。因為&ldo;責任內閣制&rdo;既已改為&ldo;總統制&rdo;,原屬內閣的權力轉移到總統這裡,原是題中應有之義。
最後,建立模範軍官團,培養新的軍事骨幹,對暮氣已深的軍隊更新改造,提高軍隊素質,在外侮嚴重,亟需自強之際,是沒人能夠提出反對的。但北洋和非北洋的軍頭們仍不免於擔心和不滿,不滿的原因是袁氏此舉挾有私心,袁透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兒子(即袁克定)名正言順地進入軍界培植勢力,為將來的事業打基礎。我們看後來的蔣介石辦軍官訓練團,讓蔣經國以組建青年軍的方式插足軍隊,師法的就是袁世凱的這個法子呢。擔心的原因是,此舉不僅對小站、北洋時期的軍界老人,而且對於全國各地非北洋系的督軍們,都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因為新的軍事指揮人才,勢必在將來的某一天,取他們而代之。但辦模範團的理由冠冕堂皇,現有軍隊暮氣重,是不爭的事實,軍頭們儘管不願,也難以反對。
凡此種種,對袁氏的陣營(北洋集團及其盟友)產生了一系列的離心分化作用。袁在形式上一切如意,其統治呈現空前強大、一統的面貌,但在內裡已陷入離心狀態,蘊涵著空前的危機,他的統治基礎正在瓦解。在外部,則還有處心積慮要推倒他的日本人和與之不共戴天的革命黨人,他貌似強大,其實正處在最為脆弱的時期。袁世凱此時已是終身大總統,而且繼承其位置的候選人也由自己推薦,沒有不許傳子的限制,在這種狀態下,他就是實際上的皇帝。而若再向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