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由不滿和積怨所釀成的危機,勢必借其稱帝爆發出來。可嘆袁世凱見不及此,在這一點上,他比起曹操來,可就差得遠了。
袁世凱有曹操的綽號,也具有同樣的梟雄素質,在稱帝這件事上,他所處的地位優越於曹操。曹操當時仍舊是丞相,上面還有一位名義上的&ldo;天子&rdo;,而袁世凱此時已經是名至實歸的&ldo;第一人&rdo;了。但操作起來,曹操要便利得多,而袁世凱則有一定的難度。具體而言,曹操沒有體制上的麻煩,都是帝制,&ldo;禪讓&rdo;就可以了,而袁世凱則須將&ldo;共和&rdo;重新變回&ldo;帝制&rdo;。就算度和自知之明來說,袁世凱就遠不如他那位一千多年前的前輩了。
曹操自建安十三年掃滅袁紹父子,平定三郡烏丸,混一中原後,被朝廷封為丞相,此後又進爵為魏公、魏王;他獨攬朝政十二年,朝廷內部的反對派早已被他剪刈淨盡。地方上除東吳孫權、西蜀劉備而外,其他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也已基本蕩平,他若稱帝,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他執意不為。孫權曾上書稱臣,勸他代漢稱帝,他將孫權的書信示於臣下說:&ldo;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到爐火上烤啊!&rdo;大臣們也紛紛勸進,認為天命不可違,他應該順天應人,早即大位。曹操的回答是:&ldo;若是天命在我,我願作周文王呀。&rdo;當然,曹操不是不想當皇帝,而是想等到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後再當皇帝,如果不能及身實現這個目標,就由自己的兒子去完成大業,而他則甘願起周文王的作用,為子孫奠定事業的基礎37。所以,做皇帝這種大事是急不得的,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也不能少。曹操獨攬朝綱十幾年,有條件做,但一直拖著不做,為什麼?就是天下沒有歸於一統,他有所擔心,擔心一招出錯,滿盤皆輸,所以他能做而不做。
袁世凱是熟讀史書的人,曹操的故事及其他相關故事他應該知道得很清楚。稱帝這種大事,必須穩步慢行,時機不成熟絕不能硬做,他心裡也應該很清楚。所以,他請自己的頭號高參、老謀深算的徐世昌出山,為他主持籌劃此事。徐世昌走的是穩妥一路,1914年5月,徐就任政事堂國務卿後,像以參政院取代&ldo;政治會議&rdo;並代行立法院職能,透過總統選舉法修正案以使袁成為終身總統,公佈國民會議組織法(1915年3月)等等,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在程式上全依&ldo;法制&rdo;而行,以確立&ldo;合法性&rdo;為第一。但這種循序漸進的作業方式所需時間較長,顯然並不很對袁的胃口,於是,一派更為積極和急進的&ldo;帝制派&rdo;走上了前臺。
當時在袁周圍主要有三個包圍圈:一是朱啟鈐、梁士詒、楊度、顧鰲、夏壽田等;二是袁克定、段芝貴、袁乃寬、張士鈺(在最初期張不在內,而我是在內的)等;三是官邸中袁的妻妾及兒女等。這三重包圍圈的組成分子,除官邸內與前兩者不大通氣外,前兩者既各起作用,又密切聯絡的。兩者之中,朱等在最初實為主力,而且背後有徐世昌指揮,有時直接由朱向袁請示。後來朱等逐漸不如以前那樣重要,重心轉移到袁克定這一群。直到籌備將近結束階段,朱等除辦些事務外,實已不起什麼作用。而袁克定的一群中又新加了黃開文。朱等先是日夜集結在一起,初無定處,亦有時在籌安會裡,沒幾時重心就移到公府秘書廳梁士詒處來了。他們這些人多是著重在策劃和佈置方面。文電多由楊等起草,經朱、梁等點頭之後,再由朱和袁克定、段芝貴商量,同意即發出去。重要的檔案一定要經袁自己看過。朱、梁、段等人尤其是段(芝貴)個人,與各省軍政大員函電很頻繁。梁每天起身很早,上午八時前已開始辦公,中午在公府包飯,與張仲仁(即張一)形影不離,很晚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