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凱等在漢(城),日軍圍困月餘,視華仇甚,賴有二、三員勉可辦公,今均逃避。凱病如此,惟有死,然死何益於國事,痛絕。至能否邀恩拯救,或準赴義平待輪,乞速示。
唐紹儀亦於同日連發兩電請示李鴻章:&ldo;在漢城兩署辦公只剩二人,今聞南北進兵,均馬上逃走,沒辦法挽留。儀一人譯電辦公斷難處理,袁道77有病又須照料,勢急情迫,乞速示。&rdo;又報告袁的病況:&ldo;袁道病日重,發高燒,心跳厲害,左肢痛不可耐。韓國事態危險已極,醫藥並乏,留漢城難望治癒,儀目睹心憂如焚。韓國事務以袁道最為熟悉,調回尚可就近商辦一切,無論和戰,當可圖報效。若棄置不顧,可惜。&rdo;李鴻章此次動了惻隱之心,就調回袁世凱一事電商總署,並於7月15日(舊曆六月十六日),奉旨調袁回國78。
袁接到電報,如逢大赦,連夜打點行裝乘船逃離漢城。葉恭綽曾撰文記敘此事:
先是,袁世凱……以道員為中國駐韓商務總辦,在東學黨起事前後,日本正橫行無忌,密謀殺袁,事為唐紹儀所知。唐時在中國駐韓海關任職,遂與稅務司穆倫德告之英國領事朱爾典請求援助。復得朱同意後,唐即於夜半手持兩槍兩刀,乘著雙馬,護送袁世凱到江邊,登上朱爾典所準備的英國兵艦,隨後把袁氏送回天津。計袁到江邊時,距日人密謀動手時間,才差十幾分鐘。79
葉恭綽所述,據說是唐紹儀親口告訴他的,應是事實,但亦不免有錯處。如此時朝鮮稅務司應為英人柏卓安,而非德人穆倫(麟)德,穆氏早於十年前即被免職調回中國海關了;而袁亦非在漢江乘英輪脫身,而是赴仁川乘清艦平遠號回的國。袁世凱自己的說法有所不同,但唐、袁均為當事人,所說不會有錯;但轉述人的話都是時隔幾十年後的回憶,難免有不準確之處。但日本人陰謀借東學黨人之手除掉袁世凱則是沒有疑問的。據他的女兒袁叔楨(即袁靜雪)回憶:
據他以後說起,當他準備回國的時候,忽然得到了一個秘密的情報,說是朝鮮的東學黨打算在他回國的途中派人謀殺他。他為了避免發生意外,便化了裝,改變了回國的路線,就這樣,他才得以安然脫險。80
袁走後四天,日本就策動了朝鮮的宮廷政變,強行建立親日政府,同日日軍還攻佔了中國駐韓總理公署,唐紹儀避入英國總領事館。7月25日,日海軍突襲清軍運兵船,中日戰爭爆發。7月28日,駐朝清軍於成歡驛與北進的日軍發生激戰,唐紹儀亦在英人護送下,經仁川回國。李宗一所著《袁世凱傳》把袁在戰爭前夕的表現說成&ldo;臨陣脫逃&rdo;,有失公允。從上述所引資料可肯定,袁是堅持到正式調令下達後才離開的,袁一再要求撤退回國的理由也是正當和可以理解的。
但甲午戰爭失敗後,國內士大夫多把引發戰爭的責任歸咎於袁世凱。如孫寶暄所撰《忘山廬日記》曾詳記其朋友宋恕81(即文中的&ldo;燕公&rdo;)對袁的評價,很能代表當時一般士大夫對袁世凱的看法:
燕公又云:甲午之役,朝鮮無所謂東學黨。其事為袁世凱所虛造,而兩國因之釀戰禍,以至於割地賠款,使中國遭受嚴重恥辱,損傷元氣。……起初,袁世凱繼吳武壯82鎮撫朝鮮,頗幹預其政權,曾受人私託,強迫國王予以官職;或有私怨,亦強迫國王抓捕。國王有時沒按他的意思辦,世凱乃偽造國王謀叛書,上達於朝廷,陰謀廢立。國王亦上書詆毀袁而自我辯解。我國北洋大臣李鴻章聞而調停之,然信袁不疑。是年,朝旨以潘某代袁。袁聞而恐慌,乃電告北洋大臣說:朝鮮有東學黨將作亂,袁某宜暫留,不可歸,且請兵。北洋大臣信之,為遣葉志超統一旅赴朝鮮。日本人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