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893年,朝鮮發生了東學黨組織的大規模請願活動,全國處於騷動不安之中。東學教是19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於朝鮮的一種民間宗教,其基本教義雜糅了儒、佛、道教的很多成分,主旨是社會平等、反對貪官汙吏和外來思想影響,在農村和下層社會有很大影響。東學教的創始人是崔濟愚,由於其思想傳播愈來愈廣,信徒愈來愈多,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和恐慌,1863年朝官府將其逮捕,翌年將其殺害並禁止信奉和傳播東學教。但東學教仍在地下傳播與發展,其第二代教主崔海月利用教徒和農民對政府的不滿,發起了為教祖崔濟愚申冤的活動,希望藉此使東學教取得合法地位。1892年,崔海月率教徒六十餘人赴漢城上書官府申冤,翌年又提出&ldo;懲辦貪官汙吏&rdo;、&ldo;斥倭斥洋&rdo;等政治性口號,並在忠清道組織了有數萬人參加的報恩集會,要求廢除取締東學教的禁令,號召廣大教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朝鮮統治階層對事態的發展極為震驚,感到單憑安撫已無濟於事,而僅靠自身的力量亦難以鎮壓,遂再次求助於袁世凱和清廷。
袁世凱一向主張早遏亂萌,早在東學教掀起為教主伸冤的活動時,他就&ldo;屢次勸韓廷早為翦除,毋使滋蔓&rdo;。在崔海月等赴漢城上書時,他又建議朝政府要&ldo;格外鎮定,毋遽驚惶。為士民倡,宜速治魁首以厲其餘,並出示剴切的諭令禁止。&rdo;在東學教舉行忠清報恩大集會時,面對漸成燎原之勢的動亂,朝鮮王室、政府方寸已亂,籌商於袁。袁遂建策&ldo;勸其簡派公正重臣前往撫輯,將各城鎮的貪官汙吏和苛政分別汰除,再調各處練軍到那裡虛張聲勢,顯示將進行徵討,並切實明白地吩咐其解散,倘若終不遵從,再議進剿58。&rdo;但韓廷畏葸不決,經袁再三勸說,並表示願自任督剿,朝政府才派魚允中帶兵趕往忠清道驅散了東學黨的集會。
就袁世凱為朝鮮政府設計的對策而言,可以看出他對民間社會動亂有著十分清醒的政治判斷。對東學黨這類以&ldo;神道設教&rdo;方式動員組織群眾的民間宗教(類似於中國歷史上之太平道、白蓮教、拜上帝教等),如不能及時將其遏制於萌芽之中,往往很快發展成燎原烈火,造成整個社會的大動亂,歷史上類似的事例屢見不鮮。而消除亂萌的手段就是擒賊先擒王,凡民間宗教運動均建立於對教主的迷信之上,除掉教主,教徒們建立於這種迷信之上的精神信仰亦會隨之崩潰,整個運動自會土崩瓦解。
凡一種民間宗教運動的興起,多出於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政治的腐敗,鎮壓是治末,改良政治方為治本。袁建議派&ldo;公正重臣前往撫輯,將各邑貪吏苛政分別汰除&rdo;的用意即在於此。改良政治,消除腐敗的作用就如釜底抽薪,多數人的滿意度提高了,對社會的未來、自己的前途抱有希望,少數野心家就難有作為,歷史上政治開明、國家繁盛時期幾乎沒有動亂的原因即在於此。
當然,動亂已成氣候之際,政治改良緩不濟急,為免於整個社會的崩潰,暴力手段的使用必不可免。但怎樣使用,卻大有學問。舉而不用,透過暴力的震懾作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無疑是上策,但前提是相比於對手,你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其次則透過謀略制勝,分化瓦解之,誅殺禍首、脅從不問,袁所建議的即此種方法,其後來在山東鎮壓義和團時用的也是這種方法。而且成功地治理動亂局面,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袁之建議,因朝政府&ldo;諸多畏葸,意更遊移&rdo;而未能全部採納與實行,東學黨運動在消沉了半年之後,又在全羅道復燃。
1894年3月,全羅道古阜、泰仁兩郡數千東學教徒和農民在全?準領導下舉行了起義,先後成功攻擊了兩郡官署,並向各地廣發檄文,稱:&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