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第1/3頁)
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ldo;中國視天下為一家,待藩封如一體&rdo;,&ldo;有變亂立予削平,命將出師不索要兵費,不責成供給,……其德可恃。&rdo;
(3)&ldo;中國以大國愛護小國,仁至義盡。不把其國變為郡縣,不在其土地上收租斂稅,只期望唇齒相依,人民相安&rdo;,所以朝鮮可以&ldo;永保無疆,其心可恃&rdo;。
(4)&ldo;中國撫恤朝鮮已數百年,上上下下依戀(中國),臣民願意從屬(中國)。若率由舊章,誠心服事,則朝野相安,政令易行,其恩澤可恃。&rdo;
(5)&ldo;強鄰環伺,其慾望虎視耽耽,如果看到中韓團結,就無隙可乘,……其威望可恃。&rdo;
(6)&ldo;中國信任而不疑心韓國,韓國恃中國得以鞏固,內亂不作,外侮也沒什麼可怕。及時修明刑律政治,任用賢能,勵精圖治,富強會慢慢到來,……其機會可恃。&rdo;
然後,袁又指出背離中國的四點害處:
(1)&ldo;不思舊好而結新交,是親近者暫被疏遠,疏遠則必生疑心。疏遠者(指列強)韓欲親近,親近者(指中國)則會愈發猜忌,疑忌互生,禍亂轉眼就會到來。&rdo;
(2)&ldo;背離中國求自主,勢必引歐洲以為後援&rdo;,&ldo;歐洲疑忌成性,以吞噬他人為計,……得到機會而入,必會先奪朝鮮的兵權,而後佔據其要害地區。&rdo;
(3)&ldo;中國貼近朝鮮,一時為他人所佔有,必不甘心,水陸並進,捷足先登,彈指一顧之間,大兵壓境。縱使歐洲有救援之師,而已經急迫得來不及等待,朝鮮就已滅亡。&rdo;
(4)&ldo;倘若一意背離中華,則君臣百姓上下交相疑惑,人心離叛,等不到中國興師問罪,而內亂就已經爆發。&rdo;
外交&ldo;雙簧&rdo; [三]
最後的結論是,朝鮮欲求&ldo;至近、至大、至仁、至公之國以庇蔭之,除了中國還能有誰呢31?!&rdo;
在強大壓力下,國王李熙不得不以屈求伸,10月10日致信袁世凱,承認&ldo;有年少淺識之徒,虛誑放肆&rdo;,而袁的文章令他&ldo;不勝感佩,……怎敢不洗心革面,圖維新政&rdo;云云。年底,李熙致函清朝禮部,就密函事件感謝&ldo;天朝寬恕&rdo;,持續數月的風波至此平息。
我們說甲申後,甲午前這十年間,清廷之朝鮮政策基本上就是李鴻章與袁世凱的政策,根據就在這裡。在政治上,壬午以前,清廷對朝政策是放任不管;甲申以後則一變而為全面控制,看了袁的上述論說,也基本上可以知道其大概了。
下面來看外交方面的干涉與監控。聯俄風波甫定,外交風波又起。翌年5月,朝鮮政府任命閔泳駿為駐日公使,樸定陽為駐美公使,沈相孚(後改為趙臣熙)為駐英、法、德、俄、義(大利)五國公使。作為試探,8月先派閔泳駿赴任,但遲至9月13日,始致書清廷告之此事,由此引發了持續數年之久的外交風波。
事件大致過程是:清廷認為朝鮮先斬後奏,擅派使節的做法,不合附屬國外交事務要經請示批准的宗藩體制,9月23日諭令:&ldo;朝鮮派使西方國家,必須先行請示,等待批准後再前往,方合乎屬邦體制&rdo;;李鴻章則致函朝鮮國王,囑令該國外交,應遵行附屬國的舊章。袁亦連續致函責問朝政府。朝方則虛以委蛇,一方面表示遵循舊章,一方面又聲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