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張作霖在東北的作用,臺灣學者王禹廷在其所撰《中原大戰史話》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ldo;張作霖雖然出身草莽,雄據東北,在俄、日兩強交侵中,尤其在日本大力脅誘之下,善為應付,不稍屈服,保障國權,奮力建設,其成就非當時(山海)關內任何地區所能及&rdo;,並列舉其事跡如下:
日本視滿洲(東北)為其生命線,久蓄攘奪吞併之心。它於民國初年,脅迫袁世凱,訂立了&ldo;二十一條&rdo;,其重點就在東北。多年以來,日本人據此不斷向張作霖威脅利誘,糾纏不休,張作霖不理會,迄未達成所願。民國十五六年間,日本駐奉天的總領事吉田茂(日本著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對日本的重建復興,有很大的貢獻),某次與張作霖進行一種交涉,曾對張盛氣凌人地說:&ldo;你要真不接受的話,日方當另有辦法。&rdo;張作霖立即還以顏色,岸然答道:&ldo;怎麼樣?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儘管拿出來。難道又要出兵嗎?我姓張的等著你的好了。&rdo;言罷即起身送客,吉田茂悻悻而去,不久就被調回國。民國十六七年革命軍大舉北伐,節節進展。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日本名外交家,中日復交後,他任第一任駐華大使)及有關人員,曾用多種威脅利誘的手段,迫使張作霖接受其條件。張氏如果答應,日本即使用各種力量,包括武力協助,易服出兵,助其作戰,支援他統治北中國,與南京的革命政府劃江分治。張作霖秉諸中國人鬧家務,自己事自己了,絕不願外人插手的大義和理念,堅決不為所動。日本人見張作霖硬不就範,轉頭向張宗昌接洽。張作霖聞訊把張宗昌電召到北京,親口告訴他:&ldo;效坤(張宗昌的別號),我們自己鬧家務,絕不能藉助外人,落千秋萬世的罵名。&rdo;張宗昌奉命惟謹,日本人的這一狂圖,又告落空。(民國)十七年五月十八日,日本政府對我南、北兩政府發出將在東北採取軍事行動的覺書,張作霖於二十五日提出答覆,謂斷難承認日本覺書所稱&ldo;適當有效處置&rdo;,且宣告東三省及京津為中國領土,主權所在,不容漠視。盼日本鑑於濟南慘案,勿再有不合國際慣例措置。同時發表宣言,指出日本此舉違背華盛頓會議的立場,亦有訴諸國際評裁的含義。殆張作霖離開北京的前一天,日使芳澤謙吉,仍密訪張作霖有所要挾,他勸張接受日本的條件,否則對他不利。兩人會談很久,張氏毫不妥協,且大聲對芳澤說:&ldo;我姓張的不會賣國,也不怕死。&rdo;故無結果而散。因此,日本視張作霖的頑強不屈,為其攫奪我東北的大障礙,必欲去之而後快,乃種下張氏被炸身亡的禍因。60
對付日、俄這樣的虎狼之國,必用張作霖、楊增新一類的梟雄人物,袁世凱用人的高明處,於此可見一斑。一般史家對袁、張、楊等脫不開成王敗寇的陳腐套路,或套用某種意識形態的框架,多給予負面的評價,而全然遠離了歷史的真實,是十分令人遺憾的。
日本發出最後通牒是在5月7日。通牒限令中國對1‐4號及福建問題於48小時內給日本以&ldo;滿足之答覆,如到期收不到滿足之答覆,帝國政府將執認必要之手段61。&rdo;此時,已是日本開過御前會議之後,袁世凱知道不滿足最基本條件,日本將不惜決裂,將其威脅付諸實施。審時度勢,他不得不接受修改過後的條件,違心地同意簽約。當天,他即將日本發出最後通牒和交涉現狀通知了各省軍政長官和駐外使領館;次日,他召集政府各機關首長開會,蒞會者有副總統黎元洪、國務卿徐世昌、左丞楊士琦、右丞錢能訓,參謀總長及各部總長,各院院長,參政院議長、參政,外交次長,總統府、國務院秘書長。袁通告了日本最後通牒和不得不接受的原因,&ldo;總統悲憤陳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