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破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算術是學校教導處林主任教學。第十二週課就上完了。從第十三週起就是全面複習。他安排大家準備一個專門筆記本,專門記算術公式。公式從最基本的先乘除後加減、破小、中、大括號開始,到分數、小數,到比咧、和差、面積、體積等等,都寫在黑板上讓大家抄寫,200多條。以前漏學的,這次都補上來了,艾書足足記了50多頁,如獲至寶。他把這個筆記本常揣在身上,某知識點忘記時,就掏出來看一看。
學年結束,語文、算術、自然、歷史、地理五科畢業考試,艾書和向同學等4人科科拿了5分的滿分。小學升初中,由教育局統一出題試卷,全區分片區考試。語文的作文題《家鄉的變化》,艾書按照李老師以前的指點,寫了解放前後的對比,變化有點有面,大面用資料,點上用事例。他把解放時,解放軍連長看見他端著一個半邊碗,送了他一個洋瓷碗,一直用到1958年才丟失,作為舉例寫進了作文。
在畢業典禮上,艾書獲得了“品學兼優”、“優秀少先隊員”“勤工儉學積極分子”三張獎狀。
散學後,李老師留住艾書說了幾句話:“你的升學考試成績,語文、算術都是滿分5分,你升初中無疑問了。做好準備讀中學了。”
兩個大同學議論說:“真羞人,一個年紀小的竟得了三張獎狀,優秀少先隊員,我倆都超15歲不說了,那勤工儉學,就是他同向同學去揀了些鐵巴,採了些茅草針針給學校製糖工廠。他得幾張獎狀,我們一張沒有,真氣人,走了!”
艾書出來校門,左詢右問,找不到同伴。天快黑了,估計同伴先走了,趕忙回家。路過大山啞口和單家溝,也想到以前遇到的死人樣子,毛根子都是炸的。
成就屬於拼搏。三個鄉下學生都被錄取:一個被錄取在縣師範學校;艾書和堂叔考取了鶯咀中學,吃國家供應商品糧。
鶯咀中學是1956年縣裡在農村舉辦的兩所中學之一,是一所片區中學,招收北半縣和部分城區高小畢業生,除第三、四屆招收兩個班外,其餘年份都是一個班。上千名考生,只錄取一個班50人,難度可想而知。社會上把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比作過去的功名秀才、舉人、進士。族人說,家族兩百年沒有功名了,這回出來三個“秀才”,舉人進士有望了。
中學新生宿舍是一幢用黃泥巴築成的土牆房。底房約5米寬,30米長,房兩頭各抵一座小山。宿舍在二樓,從操場邊沿小山一條小路上去,與樓口平行處搭一約兩米長一米寬的木板橋接樓口。學校後勤買來稻草,按兩米長、一米二寬的單間床位鋪在樓板上,兩排大通鋪。位置自己選,先報到的多選在視窗位置。
艾書沒有被子帶,還是帶著大躍進大兵團作踐時那條油布氈和一條草編席。還好,同鄉高同學帶被子,沒有墊的,兩人就打夥一床位。
開始,大家睡覺都是選擇頭靠土牆,腳對過道。由於土牆沒有粉糊,一遇風吹,泥沙灰塵就掉在臉上,甚至眼裡,大家又紛紛掉頭,頭靠過道。晚上沒有燈光,裡邊的起夜出來,容易踢著他人的頭,於是紛紛去揀些磚頭或石頭把枕邊砌高。
學校生活,糧是國家供應,每生月供27斤糧食,2兩菜油。每天兩餐每人月交生活費3元5角錢,交錢買飯票,飯票有半斤和4兩兩種,可以半月半月交,可以用白菜青菜抵費,一斤好的菜3分錢。國家供應糧食,基本上是包穀麥子,配有少量大米,只能在節日吃或節約歸己部分。有啥供啥。學校食堂用四兩、半斤兩種陶罐裝糧加水放在大甑子裡蒸。每個人具備、端著一個大碗遞飯票去打飯,打飯師傅倒一罐飯在你的碗裡,打菜師傅舀一鐵瓢面上有幾滴油珠的湯在你的飯上。個別講究的學生多帶一個碗裝湯。
教室是上一年才修的磚木結構房,中間和兩頭有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