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渡過難關(四) (第1/2頁)
劈破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艾書看了《三國演義》,會講些《三國》的故事。愛聽故事的老四叔、大五哥等挖蕨根時,都喜歡約上艾書。
有一天四叔、四嬸帶著艾書到大山坡山頂上挖蕨根,那地方遠離人戶,蕨不知長了好多年了,地下根莖又粗又長,艾書的力氣哪能挖出來。四叔說,你多擺點龍門陣,我們多挖點。臨收工了,艾書挖的不過四、五斤,四叔四嬸挖了一大藍,隨手抓了一把約有10來斤給艾書。拿回家洗淨,立即上火炕幹,第二天上午母親即開碓舂碎,粗篩篩過,又用細篩篩,細篩下的粉面加水揉團,做成蕨粑粑。粗的部分加水和溼,上甑蒸熟,粗蕨飯一人吃了一碗,粗糙難吞糙。蕨粑粑要好吃一些,一人吃了一個。媽媽揀了兩個放在半邊,說艾書們明天上山帶去做晌午。
接連挖了幾天蕨根。
大五哥愛逛門戶,在一位大叔家吃過滑石粉覺得受吞,便想相約到土橋去挖滑石,滑石也不是好挖的。大五哥挖得20多斤,快到家揀約10斤給艾書。準備炕幹磨面來吃。正磨面時聽見那老大叔大宮不通了,可能是吃的滑石不消化。大五哥說幸好我們那天只是嘗一點否則……
一天,艾書兄弟倆和幾個堂哥相約到鶯咀街上煤廠去背煤炭。到了單家溝,這裡是一塊田被踩出來的路,中間寬,兩頭窄。兩頭連路。中部內田埂上,人們挖了二十來個腰坎。供往來背運者蹬揹物休息。未進路口看見一人橫到在路上,口大張著,看來是昨晚死的,艾書一行幾人從死者腳邊繞過去。下午背起煤炭回來時,過路行人說原橫在路中的死者被公社“埋人隊”拖走處理了。但艾書一行打算停靠歇腳的田埂腰坎上斜靠著一個男人,眼閉口張,大家齊聲“嗨”了幾聲,不見反應,看來,又是一個死人了。艾書揹著那幾十斤煤,回走到叫“白果樹”的地方,離家才有裡把路了,但又餓又怕,實在走不動了,就說你們走吧,我休息一會。有同伴回去,急忙告訴艾母。艾母一趔一拐迅速趕來,以為艾書出事了,吆兒的哭喊著。艾書聽見急忙答應“媽,我是好的。”急忙背起背籮,媽媽停住哭喊,說煤炭不要了,就這樣回家吧!艾書堅持把煤揹回家。
正月十二日上午,生產隊召開群眾會,傳達好訊息:政府安排,龍河公社到樹前區柱中倉庫運糧供應群眾。按每十天一期,每天每天平均10兩(舊制)調運,回來再按勞動力、少年、老人、小孩四個檔次確定定量供應。糧食先分配後收錢。
全隊應運900左右斤糧食,路程單邊60華里。按平常,十來個勞動力就可運回來,但現在許多人空手走路都困難了,那些人去運呢?各人家自運或無勞力人家請人代運互商報酬,都不現實,還是統一組織勞動力去背,統一計算以糧代酬。初算50斤為標準,至少需16人,預防不測,按20人計算,以舉手為報名。隊長說:“同意以運10斤得半斤糧的舉手報名”。無人舉手。“9兩”。無人舉手。“10兩”無人舉手。艾書父親說“我是背不起的。建議背10斤給1斤的勞酬。”群眾附和:可以。有人說,報酬高了,防止有的人力氣不足多背出意外,限最多背60斤。隊長“可以,舉手報名。”正好19人。“下午一道出發。”“我的意見現在各人準備一下工具就走,反正又沒有吃的,鹽也好,糖也好,糖精也好、菜粑粑也好,各人自便。我們就只有鹽巴。”么叔幾個月沒說過話了,他這麼一提,就得到大家的響應。臨出發時:他抓了一把鹽巴放進口裡,扭開軍壺蓋,喝了兩口水,手一揚,“走了!”
按上級要求,全國統一衡制,要把市斤舊制16兩,一律改為10兩制。今後上報表冊一律按新制10兩制,並要求從此分糧起執行,做到了,再分糧。怎麼辦?隊長急了,現在的大秤、小秤、戥子都是16兩量。這次更復雜,要把運糧報酬先從總數量減除,再按每戶人口分糧標準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