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第1/2頁)
珊瑚與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直郡王冷哼一聲,道:「太子殿下就沒有找人教他們怎麼聖前應答麼?」
早先年皇阿瑪對胤礽可是寵愛得很,幾乎所有能摸得著的名家大儒都給太子指點過功課。
也因著如此原因,太子的仕林當中名聲很是不錯,大家提起太子都會想到一些類似「才高八斗」、「文采斐然」等美好詞彙,而自己卻只賺了個巴圖魯的名聲,聽起來有幾分莽夫之嫌。
太子對著直郡王不滿地看了一眼。
老大就是這個脾氣,在皇阿瑪面前也不知道收斂。
沒有證據的事也敢這麼亂說,這不就成為了反對而反對了?
太子道:「十年苦讀一朝高中,憑的就是十幾年乃是數十年的勤學苦讀。皇阿瑪如此聖明之人,這些士子究竟是有真的才學在身上,還是臨時抱佛腳得來的功名,想來皇阿瑪一試便知。」
如此一來,直郡王若再反對下去,便是覺得康熙沒有識人之能,連真正有才之士都辨別不出。
直郡王敢在康熙面前槓太子,卻不敢對著康熙多說什麼。
太子這一番話後,直郡王終於閉嘴了。
康熙應了太子,對於此次中榜學子進行了當廷考查,更有翰林院一眾官員和諸位皇子旁聽,得出的結果是沒有問題的。
也就是說那些集結上書的學子乃是誣告,李蟠和姜宸英並沒有在錄用舉人之時徇私舞弊。
太子的性子康熙是知道的,因為從小就被立為太子的緣故,他的性子比其他皇子更是孤傲一些,也比較苛求完美,不可能會在這麼大場合讓自己丟醜。
也就是說,太子這次是有十成十的把握,李、姜兩位考官是被冤枉的。
康熙也是翻看了太子呈上來的卷宗後才弄清事件原委。
起初,有兩個多年科考再次落榜的考生發出質疑,覺得自己這次準備得很是充分,甚至押對了題目,結果出榜以後依舊名落孫山,遂懷疑兩位考官有徇私之舉。
他兩人原本不過在茶館內閒談,卻被另一屢試不第的學子聽了去便信以為真。
如此這麼一傳十十傳百傳了開來。
這是關乎到每一個讀書人切身利益的事情,幾乎所有的學子聽到以後便義憤填膺開始集結上書,卻沒有人去關心真相本身。
李蟠是康熙三十六年殿試的文狀元,是個有才華能幹事的人,卻不是一個善於為官之人。
此人出身詩禮世家,兩袖清風,剛正不阿,不逢迎、不結黨,招了不少人的眼,出了事之後少有同僚為他說話或者出來保他,甚至還有不少落井下石看他笑話,而集結上書那些人裡面跳得最兇的那幾個人還是他的仇家。
原本是件子虛烏有之事,這麼傳著傳著竟然越傳越像是真事。
康熙相信,那些集結上書計程車子並非故意誣陷與兩位考官,而是真情實感地相信兩位考官並不清白,危害了科舉公平和學子們的利益。
這件事也叫康熙心中生了好一番感慨。
果然人心是很容易被鼓動的,且在那個環境當中,被鼓動而不自知也是常有的事。
索額圖現如今開始做一些鼓動人心的事情,為的就是叫太子擁有更大的權柄和人脈。
可他們都不想想,胤礽已經是太子了,又有這麼多的世家重臣支援,這朝中還能平衡嗎?
如今的形勢下,太子做任何事情都一呼百應,對的決策一呼百應,錯的決策也是一呼百應。
他已經授意太子不要跟索額圖走太近,可太子就是不聽。
在他心裡,皇阿瑪有許多兒子,而索額圖只向著他一人。
康熙默默將卷宗合上,嘆出一口氣來。
果然太子還是想壯大自己的力量,掌握更多的籌碼和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