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第2/2頁)
曾不想離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相反英國支援的確實黎元洪、吳佩孚。隨著府院之爭黎元洪失敗,直奉戰爭直系敗退,英國在華的勢力也在不斷的縮小。
日本卻隨著張作霖在軍事上的不斷勝利,逐漸向英國的勢力範圍華南和長江流域滲透,日本的商品也開始排擠英貨,英日矛盾開始浮出水面。
另一方面,經過一戰,英國從戰前的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在經濟上對美國具有很大的依賴性。英國各殖民地也紛紛謀求獨立,尤其是愛爾蘭獨立運動對英國打擊最大。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美國乘機向英國施加壓力,美方對愛爾蘭的獨立是否予以承認,當視英日關係而定。
英國既不願意放棄日本,也不敢得罪美國,便想用英美日三國協定代英日同盟。無奈美國人不想和日本人攪和在一起,英國只能放棄日本。
在華盛頓會議上,經過一系番唇槍舌劍,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簽訂了《四國條約》。日本本來不願意參加這次會議,無奈作為盟友的英國人已經參加了。日本只得接受現實,以英美承認它在太平洋地區的地位而聊以自慰。
英國人知道這事是自己做的不地道,坑了日本一把,心中略有一絲愧疚。這絲愧疚隨著日本在華利益的不斷擴大,被英國人早不知道丟在哪裡去了。只恨自己支援的人不給力,就在英國不知道該怎麼調整方向的時候,張安樂冒了出來。
這個出身奉系的新軍閥,對日本有一種天生的仇恨。扶持他有利於繼續維護英國的在華利益,但是英國的上層對張安樂能走多遠持懷疑態度。直到今年張安樂成功的保住了西北的地盤,卻發現美國人已經捷足先登了。英國人正愁著怎麼和張安樂攀上關係,阿奇·萊恩來到了英國想要購船,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