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3/4頁)
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的兒子們。直到1399年6月建文帝才准許他的幾個兒子回到他們父親身邊——歷史學家們把這一決定稱為愚不可及;燕王這才決心用軍事行動抗命朝廷了。
這三段歷史資料令我更為費解,我一個工科生都知道擒賊先擒王,啃下最難啃的骨頭,其他的大可不必畏懼,建文帝的心智謀略怎樣我不清楚,但當時的大明朝朝廷中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一班儒流雅士可是飽覽群書的,不可能犯這麼低階的錯誤!
如果削藩是建文帝的決策失誤,那麼放了燕王朱棣的三個兒子呢?難道建文帝是白痴嗎?到手的人質就這樣放了回去?難道建文帝忘了商紂王放了周文王之後的武王伐紂嗎?這件事做得簡直是愚不可及!
當時的方孝孺、黃子澄、齊泰之流,難道也全是白痴嗎?
據史料記載,建文帝朱允炆雖然仁慈、甚至優柔寡斷,但從小就接受正統的皇家宮廷教育。朱元璋出生於平民,從小就沒有接受過教育,年輕時沒機會上學,後來只是在馬背上學了點文化,當他親自撰寫詔敕或祭文時,語句都是似通非通的,以至於他在為中山王徐達題碑文時,當時的朝野文人居然沒人能斷開其字句!朱元璋深感自己學識的淺薄,更不會忽視後代的教育,作為繼承正統的皇長孫,朱允炆的受教育程度可想而知,這麼一個博學多才的儲君,會犯這麼一個低階的錯誤?
那隻能說,燕王身上有什麼令建文帝都動心的東西,怕燕王來個魚死網破、玉石俱焚,才遲遲未動燕王的!
而燕王朱棣,為了後代及起兵,用連建文帝都動心的東西換回了他的三個人質兒子!
可是,對於一位皇帝而言,珍饈海味、金銀珠寶、佳麗三千,榮華富貴,應有盡有,又有什麼東西能讓一位皇帝都動心的呢?
傳國玉璽?對,或許從侯斌傳國玉璽這份資料中,可以查出蛛絲馬跡的!
傳國璽或傳國玉璽,為中國古代皇帝信物。相傳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獲得和氏璧(一說是藍田玉,非和氏璧),將其琢為傳國玉璽,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一說是藍田玉)上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後為歷代王朝正統的象徵。
關於傳國玉璽的傳說,可謂幾經沉浮,帶有濃重的傳奇色彩!
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春秋時,楚人卞和在今湖北南漳縣荊山中得一璞玉,獻與楚厲王。楚厲王使玉工辨識,云為石也。厲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文王遣人問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楚威王時,令尹昭陽破越有功,以和氏璧賜之。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是時有人大呼:“淵中有大魚!”眾人乃離室臨淵觀之,回席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於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張儀受此凌辱,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為秦相,乃遊說諸國聯秦背齊,復以使節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後拘楚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於得報此仇。
後此璧為趙國宦者令繆賢所得,旋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趙,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統,秦王改稱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傳國玉璽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