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治理黃河 (第1/4頁)
十七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黃河治理,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所面對的一項頭等大事。
作為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神話傳說的炎黃部落時代,到上古先秦時期,這條母親河一直都在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
也正是因為如此,華夏文明的源頭才在黃河流域這片肥沃的土地上。
然而自西漢時期開始,黃河便開始進入了自己的第一個氾濫期,之後的歷朝歷代都曾面臨黃河水患的威脅,下游民眾因為黃河水患的問題也是苦不堪言。
甚至有好幾個朝代政權就是因為黃河水患的問題間接或者直接滅亡。
當然,歷朝歷代也沒有放棄過對黃河的治理,可以說自西漢時期開始中華民族就開始了與黃河鬥智鬥勇的兩千年。
在這兩千年的時間裡,有無數人為治理黃河提出過或可行或不可行的方法,他們當中有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些則釀成了不可挽回的惡果。
然而治理黃河,始終是一個國家性的超級工程,單靠某一個朝代一兩位君主的勵精圖治,是很難長期有效的對黃河進行治理的。
比如在隋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之所以呈現為“之”字型,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治理黃河。
從洛陽將黃河分流,導向流入淮河的通濟渠和流向海河的永濟渠,實現減小和降低黃河氾濫時下游河南、山東等地遭受的水患。
雖然隋煬帝確實在歷史上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但就像皮日休的那首詩一樣“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隋朝開鑿的大運河確實為後世帶來了很深遠的影響,至少唐宋兩代都享受到了這條大運河所帶來的好處。
別的不提,宋朝的首都開封之所以能在當時繁榮發展起來,很大程度上便是享受到了大運河所帶來的便利。
但黃河並不是那種安分的河流,大運河的開鑿確實對黃河起到了一定的治理作用,也對水患有一定的抑制,但隨著河道的淤積,以及朝代的腐敗,對黃河的治理也就日漸偷工減料,從而釀成了朝代末期水患頻發的惡果。
其中元代更是一個典型案例。
元代所面對的黃河水患,追溯起來可以上溯到北宋末年的丞相杜充身上。
金國第二次伐宋攻破開封前夕,杜充鎮守北京大名府,自詡“帥臣不得坐運帷幄,當以冒矢石為事”,似乎是韓信再世,不但能運籌帷幄,還能親自帶兵上陣。
但完顏宗望的金國東路軍一來,杜充不敢與之交鋒,唯一的對策是下令開決黃河大堤,使黃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圖以此阻擋身後追兵。
杜充決河非但沒有阻止金國東路軍,還致使當地百姓被淹死二十萬以上,因流離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數倍於此。
北宋時最為富饒繁華的兩淮地區毀於一旦,近千萬人無家可歸,淪為難民。
就此,黃河水湧入泗水,小小的泗水無法承載自喀喇崑崙山天上而來、蜿蜒數千公里的黃河水,洶湧的黃河水全部湧入了淮河。
然而淮河也承載不了黃河巨大的水量,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還把淮河下游河道淤高堵塞,奪取了淮河的出海口。
本來淮河可以排向沂河等支流的,現在全部被黃河泥沙堵塞了,無路可去的淮河在盱眙淤積成了湖泊,也就是今天的洪澤湖和高郵湖,而在山東,被黃河奪取水道的淮河支流泗水,也在山東形成了南四湖和駱馬湖。
之後近千年時間,歷經元、明、清三代的黃河下游的黃泛區,就這麼禍害了華夏文明近千年。
從杜充掘開黃河開始,黃河奪取淮河水道入海,黃河年年洪水,淮河年年氾濫,皖北、蘇北成為黃泛區,造就了千里餓殍的景象。
直至元朝建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