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李大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被忽悠了。”
“哦,那王大教授有什麼高見?”
“經典有不同的解讀角度,最終還是要落在臨床實踐上,只要行之有效,所謂幾種含義都是可以的。”
“你這說的就不對了,要是這樣,那什麼都能叫經典,經典也就不算經典了。”
“哈哈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劉大教授就不要糾結了。”
劉老頭還是有點不服氣,王老頭眼見如此,然後就問:“你說說《黃帝內經》成書在什麼時候?”
劉老頭雖然不是教《黃帝內經》的,但是也是在中醫裡浸淫幾十年了,這點常識還難不倒他。
“眾說紛紜,但是應該是在西漢太史公《史記》之後,《七略》之前,因為太史公記載了扁鵲卻沒提及《黃帝內經》,這說明至少當時還未成書,而在《七略》的上面已經有了《黃帝內經》的書名,大約在西漢後期成書。”
王老頭笑了笑,兩個人的身形漸漸消失在夜色中。
天一湖畔,李介賓還在繼續給王映驕講:“但是《內經》中162篇文章跨度極大,文體風格也有變化,《素問》《靈樞》更有相互矛盾之處,所以大概這些內容在先秦之初便已經有了,後來慢慢的被整理到了一起,秦漢有假託古人著述的習慣,而《黃帝內經》裡面的理論以陰陽五行為主......諸子百家中,五行家與陰陽家恰恰是在戰國末期興盛起來的,當時全盛時期甚至一度壓制了道家儒家墨家。”
“所以我們可以假設,《黃帝內經》並非一世所成,也非一地所成,更非一人所成,這些內容是跨越了時間空間,最終在秦漢大一統的背景下,匯聚在一起,編纂成書,流傳了下來。”
說到這裡,李介賓嘆了口氣,王映驕正奇怪他為什麼一下子興致低落了起來。
“只是世道艱難,哪怕是《黃帝內經》這種中醫源頭級別的典籍也差點毀於刀兵人禍,我們現在看到的《內經》也早已經不是最初的版本了,是由唐代王冰根據流傳下來的殘卷,歷盡千辛萬苦整理編纂的《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另外還有《黃帝內經太素》是隋朝楊上善整理的,內容上是把《素問》、《靈樞》合二為一,原本在日本秘藏,其中很多地方與王冰的又有不同,相互對照著看,研究意義極大。”
“所以你明白了吧,我們現在看的《黃帝內經素問》是唐代人根據殘文整理的,甚至不是唯一的版本。 我就說唐代文風鼎盛,用上兩句互文修辭,合情合理。”
“而回到最初的話題,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盲目糾結所謂經典的權威性,認為越古越厲害,每個字都有什麼深意,強行崇古,豈不是緣木求魚,荒唐可笑。”
王映驕看著面對湖面訴說的少年阿賓,風過垂柳,一時間湖心蕩漾,竟然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