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子孫麗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是文化的創始者,也是文化的宗旨。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國家,傳統文化還是需要靠我們新一代去傳承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在我國的民族起源或國家發展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我國的傳統節日都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那些風俗流傳至今。
盤點一下中國的傳統節日。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風俗:貼對聯,辦年貨,放鞭炮,吃團圓飯,辭舊迎新守歲,拜年,穿新衣,長輩給小孩壓歲錢,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元宵節,農曆正月15日,是過完年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之始,因此古人對此加以慶祝。元宵節的風俗:一般是吃元宵、猜燈謎等。清明節,農曆4月5日前後,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清明寒食期間的風俗: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端午節的習俗:吃粽子,舉行龍舟大賽,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七夕節,是農曆七月初七。相傳這一天是忠貞愛情,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遠在他鄉的遊子思念自己故鄉的親人,盼望家人團聚,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中秋節的習俗:夜晚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重陽節,是農曆九月初九,又稱“老人節”。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冬至節,農曆12月22日前後。有吃羊肉等習俗。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中國傳統文化國粹·京劇。
小時候看過電視京劇裡有臉譜就是變臉。說實話,我對京劇不是很瞭解,但是我真的知道他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對這這方面的知識很缺乏。看過新聞知道某出名的明星還去拜師學藝呢,可見京劇的影響力很大。京劇中我最熟悉的是《霸王別姬》,因為我看過這部電影。其餘的我都沒看過,所以以後作為一箇中國的公民,我會去多多瞭解研究這方面的知識。希望京劇這個傳統文化能永遠傳承下去。
中國的傳說故事應該是最多的,畢竟我們這麼年輕,上下五千年。那麼這些傳說故事在我們的文化當中讓我們學到了什麼呢?《亡羊補牢》,表達了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畫蛇添足》,比喻做多餘的事情有害無益,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別人。《井底之蛙》,比喻見識短淺,思路狹窄的人。《守株待兔》,比喻希望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動物僥倖心理。《掩耳盜鈴》,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自相矛盾》,比喻說話做事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說,告訴孩子做什麼事,說話要三思而後行。《葉公好龍》,比喻自稱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愛好,甚至是懼怕和反感。《東施效顰》,諷刺了那些不知自醜,不識時務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結果卻適得其反。
《刻舟求劍》,比喻人不懂得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問題,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小節而不知變通。流傳的經典小故事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