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辰的注意。這口大銅鍋,直徑達1.85米,深1.1米,是潭柘寺僧眾烹煮食物的重要炊具。實際上,這口銅鍋不過是當年三口大銅鍋中生存下來的唯一一口,用於炒菜。曾經的兩口更大的銅鍋,用於煮飯和熬粥,如今已經無法尋覓。過去,最大的銅鍋尺寸堪稱龐大,直徑長達4米,深2米,特別用於煮粥。烹煮一鍋粥的工序十分耗費人力物力:需要360斤小米、800擔乾柴,耗時長達16個小時。由於厚重的鍋底,讓人能用小火慢慢地熬製,為滋味醇厚的粥質保駕護航。 這口大銅鍋還有另外的獨特設計,鍋底部有一口直徑大約五十公分、深約三十公分的“小鍋”。這個別緻的設計出於“漏砂不漏米”的原因。當烹煮粥時,隨著粥的不斷攪拌,砂粒會自動沉入這個“小鍋”內,保障了熬製的粥質量。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增僧不增米”。這口鍋相當巨大,假如突然增加了前來用膳的雲遊僧人,只需在粥裡稍稍加些水,粥的濃稠度依然不減。 在潭柘寺的龍王殿前廊上,有一尊質重如金,實則石質的巨魚,長約1.7米,重約150公斤。據傳,這條石魚曾是南海龍宮的珍寶,被龍王贈給玉帝。後來人間受旱已久,玉帝再將此魚賜給潭柘寺作消災之用。如今的石魚則是後來按照原型複製而成。 院內的古樹群裡,東側有棵生長了1400多年的古銀杏樹,名為“帝王樹”,最為出名。這棵銀杏樹初種自唐代,樹身高約40餘米。除此之外,大雄寶殿東側的二喬玉蘭也是從明代就開始種植,稱得上是潭柘寺的名樹之列。 一整天遊覽的經歷,讓姜鴻辰不僅深入瞭解這幅古寺的畫卷,領略其獨一無二的魅力,同時也深感其厚實的歷史底蘊以及偉大的文化價值的深遠影響。無論是天王殿前的大銅鍋,還是龍王殿前的石魚,或者是古樹名木群,都在講述著潭柘寺的歷史故事,姜鴻辰對於這座古老寺廟的瞭解更多了一層。他遊覽結束時,滿懷喜悅,充滿了對這座寺廟未來更深層次研究的期待。喜歡尋覓心靈歸宿()尋覓心靈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