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第1/2頁)
青峰竹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正文 第十四章 建鹽場
沂州正東邊百里左右,有個小漁村。小漁村以打漁和煮鹽為生。小漁村靠海,有大片的灘塗地。
今天,小漁村突然熱鬧起來。原來,縣裡的縣太爺來村裡了。還帶著大批的幫工,推著大批的沂水牌水泥。
眾人來到海邊。林知縣指著傍邊的一片灘塗道:&ldo;文先生,你覺得這塊地用來曬鹽可好?&rdo;
原來,前幾日,文申在沂州閒逛時,發現沂州的食鹽買的特別貴。來後瞭解,才知道此時的食鹽都是用鍋煮出來的。文申心想,既然有水泥了,何不建鹽場。當文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林知縣時,林知縣當時跳了起來,非要當天就要進行。於是,就出現了剛才的一幕。
文申看了看,發現此地出於潮汐潮落之間,地面也比較平整,面積足有上千畝。於是道:&ldo;此地甚好,足可用來建鹽場。&rdo;
建鹽場很是簡單,在潮落的時候,先築壩。然後把壩內的灘塗整平,有水泥鋪地,防止漏水。這樣鹽場基本上就建成了。當漲潮時,海水透過壩口進入壩內,然後關閉閘門。壩內有水泥鋪地,海水不會深入地下。隨著水分的蒸發,海鹽就慢慢在壩內析出。
接下來幾天,在文申指示下,眾幫工開始了鹽場建設。鹽城建設就開始幾天比較忙,之後都是重複性工作。隨著鹽場建設走人正規,文申也閒下來了。
此時大宋正是五月底,春收時節。閒下無事的文申沿著鄉間小道慢慢走著,看著兩邊的黃燦燦的小麥地,心情格外舒暢。突然文申心想:&ldo;這個時代好像沒有玉米和地瓜,是不是自己弄點來種呢。對了,還有南瓜,西紅柿。
見鹽場無事,文申騎著摩托車回到沂州。回到家,把車放下,就來到了縣衙。
&ldo;文先生,怎麼回沂州了。鹽場建好了嗎?&rdo;林知縣見文申來訪,坐定後,道。
&ldo;鹽場建設已經走上正規,只要水泥供應充足,一個月的時間應該就能建好。在下回來,是向知縣大人,商量一件事情。&rdo;文申喝了一口水,道。
&ldo;不知何事?&rdo;
&ldo;在下來大宋時,路過一大島。見幾種農作物甚至好,其中一種作物畝產萬斤。&rdo;
文申還沒有說完,林知縣就叫起來了:&ldo;什麼,畝產萬斤。怎麼可能,什麼作物這麼高產?&rdo;
&ldo;在下就是為這個事情來的,在下看此物甚好,就帶了點種子回大宋。在下想購買一萬畝地用來識種此物,不知林知縣認為可好。&rdo;文申接著到。
&ldo;甚好,甚好,沂州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地。現在沂州有大量的荒地需要開墾,先生購地開墾,本官求之不得。&rdo;林知縣高興道。同時心想:&ldo;如果此事是真,上報朝廷後,想不升官都難啊。&rdo;
突然一個師爺模樣的中年男子進到迎客廳。看見文申在場,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林知縣見狀道:&ldo;於師爺,有什麼事情就講,文先生不是外人。&rdo;
於師爺忙道:&ldo;回大人,你交付給我事情已經辦好。沂州城現有戶一萬二千戶,六萬五千口,其中,八歲到十六歲有一萬三千口。&rdo;
&ldo;文先生,前段時間不是說建縣學嘛,這麼就是主要負責此事的於師爺。於師爺,這位就是本官經常提到的文先生。&rdo;林知縣介紹道。
&ldo;文先生,久仰大名。剛才還請多多擔待。&rdo;
&ldo;那裡,那裡。&rdo;文申客氣道。
&ldo;文先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建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