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巨大的財政赤字危機 (第2/3頁)
煌煌華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朝廷眼下唯一開支僅為軍餉一項,除遼東外的八邊重鎮有兵十五萬,關寧軍有七萬(錦州之戰前),登萊軍有七萬,京營三萬。
除此之外,還有這些年為了剿滅流患在地方上所設立的大大小小三十四個總兵鎮,共計有軍四十二萬。
地方總兵鎮的軍餉早已停發,全部為自行籌措解決,所以潰兵無數,這四十二萬的兵額實際上只怕連三成都不到,因此戰力低迷,遲遲無法剿滅流患,反使流患愈演愈烈。
月前,朝廷已經招安了鄭芝龍部,他的三萬五千人也要吃朝廷的軍餉,如此,吃餉之軍達到三十五萬五千人。
倘若朝廷以遼餉年銀二十四兩為制,衡量軍餉之用度,則每年軍餉開支高達八百五十二萬兩之巨。
僅軍費一項,便達到國家歲入的兩倍有餘,赤字之大,已創我朝開國以來之新高。
而實際上,自萬曆三十六年,僅遼餉一邊之軍費便已超國庫歲入,自始,朝廷開始拖欠除遼東外各邊軍餉,每每轉盼春交便擠出一些安撫軍心。
拆了東牆補西牆,安撫了各邊軍鎮就要拖欠遼餉,因此欠餉越加龐大,至萬曆四十四年,共拖欠九邊軍費已達一千一百萬有餘。
除軍費外,每名士兵還需給付月糧,自萬曆三十八年至天啟七年,共拖欠九邊軍糧折銀九百六十八萬兩,最長拖欠期曾一度達到二十七個月之久。
陛下,眼下國朝若是想要足銀足糧發放這三十五萬大軍的軍費,那麼每年軍費開支將達到一千七百零四萬兩,這還只是糧餉之開支。
將校士卒們的甲冑兵刃,過冬的棉衣棉甲,這些雜項消耗,每一名士兵每年大約需要十二兩銀子,如此,便又是四百二十六萬兩。
九邊防備蒙古、女真,需養騎兵,眼下朝廷在昌平等地的十二個馬場共養戰馬十二萬匹,一年又要將近一百萬兩。
如此整個算下來,陛下若是想養得起這天下三十五萬大軍,則軍費總開支兩千二百三十萬兩!”
兩千二百三十萬兩?
這個數字直接將朱由檢驚呆了。
他之前還覺得自己內帑裡有三四千萬兩銀子是一筆鉅款,現在才發現,這筆錢若是用來養軍隊,都不夠兩年的!
“不、不會吧。”朱由檢搖著頭不願意相信:“朕記得,當年洪武朝的時候,國家養著一百多萬大軍,一年的軍費都不到四十萬兩。”
畢自嚴嘆氣道:“洪武朝莫說軍費,便是連官員的俸祿都是以糧食折抵,太子親王的爵祿也都是發糧食。
當年國家歲入田賦近四千萬石,軍費不過千萬、俸祿不過百萬,致有國富民饒,成祖爺承洪武隆治,開永樂盛世。
自打一條鞭法施行以來,國家用度概以銀錢折算,偏偏又趕上這些年天災盛行,糧食減產而糧價高企,銀子越來越不值錢。
若以今朝之糧價相算,洪武三十一年朝廷收上來的糧食,可值一億一千萬兩,而今我朝卻只有三百萬兩,相差四十倍之巨,自然吃力無比。”
朱由檢扶住額頭,深深嘆氣。
大明朝真是越活越回去。
“朕還打算讓關寧、京營擴軍呢。”沉默許久,朱由檢望向孫傳庭苦笑:“總是一味的死守寧錦也不是個長遠辦法,朕意讓關寧軍擴充到十萬,京營擴充到十萬,如此同登萊軍兵出三路,蕩平建奴,撫平邊患。
可現在才知道,這事有多麼的不切實際,連現在的三十五萬軍都養不活,和談再多養十幾萬大軍。”
苦笑後,朱由檢的神情開始變得冷峻嚴肅。
“兩位卿家給朕出個辦法,怎麼樣才能養活這眼下的三十五萬大軍。”
畢自嚴作難道:“陛下,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