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至於楊閣老,鄉間百姓哪裡知道朝堂裡是什麼情況?楊閣老不也是聽皇帝旨意辦差的?
只是餘承業的行為落在當地知縣的眼裡,那就是真的對益王府的王莊動刀了!
等餘承業走到了他們這邊,臉上換了平靜嚴肅的面容:“這麼說,方知縣到任時,那道堰早已設好。縣裡這麼多年,所收之糧也都是按官田額賦來收,沒有按照朝廷所定一半折色之例,存留之糧都是原額支給王府?”
方知縣腦後冒汗:“下官一年半前才到任,縣裡確實一直是這麼做的。那道堰是正德十五年兵災之後起的,聽說當年也鬧過。駙馬若要檢視,下官令架格庫找一找當年卷宗。”
“不必了。”餘承業淡淡說道,“本官職差只是巡視水利。方知縣只要不阻,陳年舊事本官也不必翻出來。”
方知縣連連稱是,心頭卻駭然無比。
當初正德皇帝落水病重,心裡想著益王之子只怕也很有希望入京繼位,前任才忙不迭地拍著馬屁去修堰堵水,把望軍臺地二百頃田變成了真正的膏腴之地。
現在,楊閣老以閣臣之位加了太保,京裡的情形傳過來是很嚇人的。這餘承業雖然尚了陛下親姐,居然如此利落地朝宗室下手!
陛下詔制總會傳遍鄉里的,所有百姓都會知道陛下這旨意是因為楊閣老所請。
江西還好,寧藩革除之後,江西的藩王不多,現在湖廣那邊不知道是何等滔天巨浪了。
但連藩王莊田的水利都先動刀了,其餘勳戚、官紳之田呢?
山西沒有江西這麼多的河湖,山西的情況要差得多。
山西巡撫楊志學看著前來山西的巡水御史只是說道:“正德十六年九月,本撫當時巡撫大同便曾有奏!代藩宗支繁衍,大同一府常賦已不足以供藩祿!如今之山西,大同代藩,太原晉藩,潞州沈藩,可不僅僅是水利之事。山西若要得水利之便,朝廷的兩百萬兩都用在山西也無濟於事!”
北有邊鎮,乾旱少水,如今跑到山西巡視水利,那不是鬧嗎?
前來山西的卻正是餘承業的哥哥餘承勳,他凝視著楊志學說道:“楊府臺先巡撫大同,按舊制再任巡撫,不該還在山西的。”
楊志學微微眯了眯眼看著餘承勳。
“撫臺能巡撫山西,三分是因為楊制臺舉薦,三分是因為邊民愛戴,還有四分是朝廷信重撫臺。”
楊志學眼裡露出精光:“陛下之信重,志學時常感念於心。”
“山西雖乾旱少雨,然汾水等谷底,水利還是有可為之處的。”餘承勳對他行了行禮,“山西以貧瘠之地,供天下一成多之糧賦,朝廷從未忘卻。承勳此來,不會讓撫臺難做,反而有一樁足以彪炳千古之功業。”
楊志學說陛下,他說朝廷。
這讓楊志學聽到所謂彪炳千古之功業之後,心裡不禁再警惕一分。
楊廷和的女婿,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餘承勳繼續說道:“陛下設皇明記後,一直令皇明記於海貿時留意海外物種、奇珍。改元之後,皇明記獻上數樣海外糧種。陛下設萬法館,延請老農為供奉,於皇莊中試種已兩年。今循物之理,已初得其法,有一物可於旱地栽種,畝產可得兩千餘斤。陛下感念楊閣老於裁革皇莊皇店時請奏設皇明記,請楊閣老賜名為洋薯。”
“……兩千餘斤?畝產?旱地?”楊志學猛地站了起來,
隨後……等等:“楊薯?”
“南洋之洋。”
楊志學心情複雜地看著他:那又有什麼區別?
可是若此言為真,確實是一樁彪炳千古之功業!
又是陛下又是楊閣老,楊志學一時不知該不該問。
朝廷的情況怎麼就那麼複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