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大學裡就是雲裡霧裡地說知道什麼是根本就能達到有智慧的狀態。
那事物的根本又是什麼?
沒說了。
回憶起王守仁之前說的:什麼叫意誠、心正、身修,《大學裡都講得明明白白,或者說朱熹這個理學大宗師已經解釋得明明白白。
但要達到意誠境界的致知呢?達到這個境界的象徵就是知本,而方法途徑就是格物。
但關於怎麼格物呢?
沒任何解釋,就一句“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觸及到了理學與心學的根本分歧:大家的共同目標仍然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都認可修身是根本。
但怎麼修身呢?
所以王守仁今天講的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全都是以修身為本。
“遙想昔年鵝湖之會,所以共參大道,便因教人之法。朱子曰致知格物只是一事,當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臣格竹七日夜,歷事二十載,始終困在此關。博覽群書,問道於先賢,終因教人之法重讀此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沒錯,大名鼎鼎的鵝湖之會,朱熹和陸九淵這兩個理學、心學巨頭的辯論,就是源於怎麼教人怎麼修身。或者說從儒家經典推倒回去,究竟該怎麼致知:獲得智慧。
因為儒家經典裡對於格物致知的解釋太簡單、太模糊了啊。
朱熹的解釋是:格物和致知就是一體的,所以多讀書,多觀察事物,根據經驗,加以分析、綜合與歸納,然後得出結論。
王守仁卻沒提陸九淵怎麼說的,彷彿是要經過稽核的講章不能提及心學觀點。
而這時他又拿他自己舉例子,暗示著自己書看得也夠多了、經歷的事情和時間都夠長了,但還是不知道怎麼格物致知。
現在終於點題,旁聽的人倒是都好奇起來:難道他的觀點藏在這句話裡?
“人人皆以修身為本,若有教人之法,則人人可致知,知本,知所先後,近於道。天子可近道,庶人亦可近道。故聖人有教無類,若人人得以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則家家皆齊、舉國皆治、天下太平。既人人可近道,則教人之法亦當人人可學。致知雖難,當有直指方便之法。”
他還在勾人。
說他從這句話裡悟出來的就是為什麼人人都要以修身為本,聖人也提倡有教無類,這說明人人都是可以近道、人人都有可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
既然人人都有這種可能,那麼修身的源頭格物致知也應該有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才對。
太難的方法,你怎麼可能做到讓人人都學會?像朱熹說的那樣泛觀博覽?伱出錢買書給庶人看而且還先教他識字?你出錢請他到處去遊歷?
朱厚熜暗呼厲害:他雖然沒有明說理學不行,但就是透過邏輯指出了理學的不行。
或者反過來說,理學已經佔據主流教化天下幾百年了,有沒有做到家家皆齊、舉國皆治、天下太平?
沒有啊。
所以說明沒有那個能力啊。
“大道至簡。”王守仁停頓了一下,營造了足夠的氣氛之後看著朱厚熜說道,“蓋因致知,所致者,良知也。良,於本末之間,於始終之間,於知之未至已至之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所先後而近道,良亦近於至善。欲達大道,先致良知。”
“良知如何得致?不因知之未達至善而不行,不以行之有效而以為已致知。致良知之法,在於有知則行,行而後使知益良。此積跬步、積小流之法,知行合一,日進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