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全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者帕慕克與主人公卡(ka)之間的人物&ldo;奧爾罕&rdo;刻意追尋的《雪》;四是帕慕克創作的《雪》。卡進入卡爾斯城不久,紛紛揚揚的雪花使這座城市一度與外界交通中斷,鋪天蓋地的積雪為卡爾斯城平添幾分神秘色彩:&ldo;雪無處不在,人物在雪中活動,愛情和陰謀在雪中孕育,思想在雪中執行。雪使這個小城與世隔絕,雪製造了小城裡的撲朔迷離、變幻莫測的氛圍。&rdo;&ldo;他在書中數百處寫了雪,每一筆寫的都是雪,但因為他的雪都與ka的心境、ka的感受密切結合著寫,因此,他的雪就具有了生命,象徵也就因此而產生&rdo;。例如小說中這樣寫道:&ldo;雪在一種神秘甚至是神聖的寂靜中飄著,除了自己時隱時現的腳步聲和急促的呼吸聲,卡聽不到任何聲音……有的雪花緩緩地向下墜落,而另外一些則堅決地向上,向黑暗深處升去,然而大廳裡一片死寂……大家像蠟燭一樣一動不動地坐著……&rdo;莫言稱之為&ldo;豐富的象徵&rdo;與&ldo;神奇的比喻&rdo;,&ldo;這樣的描寫,既是物理的,更是心理的。這樣的比喻,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rdo;。&ldo;寫過雪的作家成千上萬,但能把雪寫得如此豐富,帕慕克是第一人&rdo;。[27]
小說的主人公卡(ka)是一位詩人,曾流亡德國12年,回國後計劃前往卡爾斯城,尋找生活在那裡的愛人伊派克。卡來到卡爾斯城後,特別關注部分女學生因無法戴頭巾而憤然自殺的社會問題,而這一問題與教俗衝突和女權運動等政治鬥爭交織在一起。1980年9月軍人政變之後,政府發布針對公務人員的《服飾和衣裝法》,嚴禁婦女戴頭巾。1983年土耳其高等教育委員會嚴禁戴頭巾的女大學生聽課和考試。1984年土耳其國家安全委員聲稱,戴頭巾的女大學生是共和國世俗主義原則的敵人和婦女解放的障礙,因此理應被開除。1988年祖國黨控制的議會表決透過一項法令,允許在校女大學生戴頭巾,但軍人出身的總統柯南&iddot;埃夫倫和憲法法院均認定這一法令違背凱末爾確立的世俗主義原則,因此加以否決。進入20世紀90年代,關於女學生是否可以戴頭巾的爭論愈演愈烈。1997年年初土耳其軍方再度干政,解散繁榮黨與正確道路黨的聯合內閣,宣佈取締頭巾。1998年秋土耳其高等教育委員會三令五申,嚴禁女大學生和女教師戴頭巾。1999年議會選舉中,戴著頭巾的當選女議員一律被剝奪議員資格。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帕慕克在《雪》中描繪了一些女大學生因堅持戴頭巾而被迫自殺的社會現象。與此同時,受其好友、一位日報記者之邀,卡(ka)正在撰寫一篇關於卡爾斯市選舉的文章,著力剖析穆斯林與異教徒和無神論者,軍隊與政府和民間,世俗政黨與伊斯蘭復興主義者,庫爾德民族主義者與土耳其民族主義者之間的尖銳對抗。初來乍到的卡被迅速捲入卡爾斯城的紛繁聒噪和殘酷鬥爭之中,最後以出逃和死亡告終。&ldo;讀者跟隨著ka,一步步深入迷宮,先是像ka一樣迷茫,繼而像ka一樣驚悚,然後伴隨著他,體驗著幸福、痛苦、企盼、焦慮、猶豫、嫉妒等感受,直至逃離這座城市。ka直到死時,大概也沒弄明白他這次愛情之旅何以演變成了死亡之旅,但讀者卻明白了他的失敗,在於他的看似純潔無瑕的愛,其實包藏著貪慾、自私和怯懦&rdo;。莫言稱之為&ldo;敘事的迷宮&rdo;。[28]在帕慕克看來,《雪》是其第一部政治小說:&ldo;小說寫了關於土耳其的各種問題:一方面是貧困、沮喪、失業、文化身份問題;另一方面是暴力傾向、成為英雄的渴望、試圖得到愛、宗教、偉大思想拯救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