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冰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倓將自己關在書房裡三天,一本唐史反反覆覆翻閱了三遍,終於做出了決定。
建寧王李倓本就不是坐以待斃的人,若非如此也不會有當年南詔舊事。如今,他既然知道未來之事,怎麼可能什麼都不做?
天寶十五年一月中旬,皇帝下令哥舒翰接任潼關主帥,鎮守潼關。潼關守軍過二十萬,但因主帥哥舒翰風疾不愈。除高仙芝、封常清少數將領治軍較嚴,天策府紀律嚴明外,佔據多數的守軍卻紀律鬆弛,呈現一派散沙之狀。
李承恩和燕忘情等人都知道如此下去,潼關失守不遠亦。奈何他們沒有兵權,加之守軍內派系林立。不說有楊國忠的神策軍紀渙散,頤指氣使卻很厲害。又有安祿山插進來的內jian挑撥離間,左右逢源。
若非安祿山剛剛稱帝,忙著分封百官,沒有急著攻打潼關,潼關都能立時亂了。
天寶十五年二月長安民憤沸騰,宮中發生譁變,禁衛軍首領陳玄禮請誅楊氏兄妹以平民憤。高力士也勸說皇帝誅殺楊貴妃、楊國忠以安軍心。
皇帝初時不捨,奈何高力士將民間謠言相告。皇帝無奈下令,高力士於華清池親自溢死楊貴妃。
天寶十五年二月十二日,建寧王李倓率領建寧鐵衛親自查抄楊國忠。誅殺楊氏黨羽無數,趁機逼宮,擁立其父太子李亨登基,帝遜位。
太子登基改元至德,是為至德元年。新帝登基次日,建寧王李倓領新帝聖旨,率領建寧鐵衛趕赴潼關,接任主帥之位。
李承恩在潼關得到訊息,不由心中戚然。不過燕忘情卻沒什麼感覺,他們蒼雲軍效忠的是大唐,不是哪位皇帝。自太上皇給他們戰死的薛統領扣上戰不利的罪名,蒼雲就對太上皇沒有半分情誼了。
且自大唐開國以來,正常登基的皇帝實在不多見。就是太宗皇帝也是發動玄武門政變,逼得高祖遜位。更不說武則天數次廢立兒子,最後自己也是被太上皇和太平公主逼著遜位的。
如今太子與建寧王逼著太上皇遜位,將士們也不會覺得不安。反而希望新帝能夠帶著他們戰勝安史反賊。實在是這些年太上皇寵信楊貴妃,重用李林甫和楊國忠等人,讓將士和百姓都寒心了。
建寧鐵衛離開長安,新帝皇后張良娣竟然病了。新帝廣納太醫為皇后診治,始終無人能夠診出皇后所患何疾病。值此多事之秋,李輔國等宦官神秘死亡,也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長安前往潼關的路上,十多人策馬狂奔,領頭之人卻是唐無樂和葉明悅。自安史之亂起,唐無樂沒有投身戰場,卻受命少門主,率領逆斬堂專挑那些企圖給前線將士找茬的宦官jian臣下手。
說起來建寧王李倓,因為南詔舊事,各派弟子並不喜歡。可是如今大唐正逢多事之秋,太宗子孫繼位對於朝政穩定是最有利的。矮子裡面拔將軍,建寧王李倓相較於其他人倒是不失有志向有能力的。
所以,幾位知道唐史一書的掌門秘密商議之後,決定將唐史送到建寧王手上。若是建寧王有本事,他們武林中人倒是不需插手朝廷,只要一心支援唐軍抗擊反賊便可。
唐無樂率領逆斬堂精英隱匿長安城中,看著建寧王擁立李亨登基,血洗了朝堂,又悄無聲息的解決了張良娣和李輔國,終於放心趕赴潼關。
只有後方穩固,前方將士才能放手與反賊廝殺。
哥舒翰本就疾病纏身,如今有建寧王接替是最好不過了。
建寧王一到潼關,奉聖旨整頓軍備。迅速捉捕了火撥歸仁等勾結安祿山的將領殺雞儆猴,立下君威。恢復了蒼雲編制,因為蒼雲與天策府損員嚴重,令李承恩和燕忘情從神策軍挑選壯卒補充編制。
神策軍也並非都是不可用之用,之所以名聲不好,更多是因為有楊國忠控制,又有許多不稱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