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第1/2頁)
海風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國航海文化的侷限是:其造船業主要是工匠文明的結晶,雖說技巧達到木製器物的頂峰,但缺乏理性科技作為推動力,所以,雖然不斷有個別進步,但最終不可能有質的飛躍。中國的工匠可以製作出大型而又實用的木帆船,甚至直到今天,這類木船仍有使用價值,但他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發明用蒸氣機推動的近代化船隻。這是技術與科學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中國的航海術也反映了同樣的侷限,雖說中國人最早發明航海業上的指南針使用,但缺乏自然科學的指導,所以,對指南針的運用一直處於極為簡陋的水平上,它只能使中國的航海家知道自己大致的航行方向,而不可能讓他們知道自己在大洋裡的準確位置。因此,如果去闖陌生的水域,光有指南針是不夠的。其實,由於中國指南針技術的落後,一直未能發明有效航海的精密羅盤,導致宋、元、明、清的中國船,大多是以山、島與海水顏色的辨認為導航的主要手段,指南針在航海中一直處於次要地位。因此,中國的航海主要是沿海航行,一般不脫離島嶼岸線,個別的越洋航行,也多是以熟悉的地區為主。由於沒有六分儀等定位儀器,古代中國水手一般不隨意進入陌生的海域,這樣,由中國人來發現世界也就不可能了。
總的來說,中國有記載的航海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而且,在那一時代,已是世界一流的。這一優勢一直保持到明初鄭和時代的結束。其中,在唐宋元時期,由於中國鋼鐵煉製技術與木器製造術在造船業上的應用,中國的造船業與航海技術都遠遠超越同時代的歐洲人與印度人,在這七八百年的時期內,中國的海洋文化無疑是領先於世界的。
明中葉以後,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來到東方,並控制了世界大多數水域。中國船的航行範圍,被壓縮到東亞與東南亞的海域,原來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印度洋,有幾個世紀不見中國船隻。很顯然,這一時期的中國海洋文化是在倒退。儘管如此,中國發達的航海業仍是東方海域不可忽視的力量,這是由於:當時西方人雖然有發達的航海業,但就經濟實用這一點來說,其木船製造並未完全超越中國,凡是對中國木帆船有所瞭解的西方船長,無不對中國船隻的實用性大加讚美,事實上,由他們駕駛的中國帆船,曾被用於中國至歐洲、中國至美國的跨洋航線上,這說明中國帆船是適於遠洋航行的。在1840年以前,之所以沒有中國人用傳統技術嘗試環球航行,是由於導航技術落後的緣故。不過,在東亞中國熟悉的海域,實用的中國帆船仍是可靠的航行工具,在明清600年間,中國憑著這一支船隊,在東亞與東南亞海域與各國競爭,並未落下風。其船隊運載量、航行能力,在東方國家裡首屈一指,與西方殖民國家相比,亦未遑多讓。迨至西方人發明蒸汽機推動的輪船,中國的遠洋帆船隊才逐漸走上沒落之路。但是,隨著西方近代航海技術的東傳與中國現代航海業的興起,中國的海洋文化也進入一個新時代。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不多的有7000年航海史的國家。
中國的航海技術也影響了日本與東南亞國家。日本雖然是一個島嶼國家,但長期以來,對中國航行是其遠航的唯一內容。約在日本的戰國時期(相當於明代中後期),日本人才開始進入東南亞海域,但許多事例表明:當時的日本船隻,多僱傭閩南人為舵手,所以,他們的航海實為中國海洋文化的延伸。東南亞諸國的海洋文化受中國影響也許更深,他們的大帆船製造與航海,歷來是由中國商人控制的。所以,嚴格地說:中國的古代海洋文化並不侷限於中國本土,而是包括東亞與東南亞諸國。
由此可見,中國海洋文化的地位在於:(1)有長達7000年不間斷的航海史;(2)對古代東南亞國家與東亞國家產生巨大的影響;(3)中國的航海在唐、宋、元迄至明中葉的七八百年內領先於世界。
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