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次,西北軍的締造者馮玉祥一貫重視武術,將劈刀、刺槍列為西北軍的戰術必修科目,而且經常親自檢閱基層軍官和士兵的劈刀、刺槍和打拳等訓練。。早在1910年,馮玉祥和張之江等人就曾組織反清秘密組織&ldo;武學研究會&rdo;。1930年7月,在中原大戰最緊要的時刻,馮玉祥在鄭州集合部分官長講話時,曾特意拿起一柄大刀說:&ldo;我們接近敵人的時候,這刀有用沒有用?(答:好用!)比起刺刀來好不好用?(答:好用!)一把大刀,會使的可以敵六七柄刺刀,不會使的連一柄刺刀也不如。有刀而不能用,等於聾子的耳朵,只是個擺設,沒有用。……我們有了刀,長官應當切實提倡,一天多練幾次,耍得熟熟的,才能得心應手。&rdo;在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馮對大刀寄予厚望,希望在肉搏戰中充分發揮大刀對刺刀的優勢,因為這的確是西北軍的優勢。
第三,一批優秀的武術家進入西北軍,參與軍隊的白刃戰術訓練,也是西北軍大刀片大顯神威的客觀原因之一。&ldo;1925年,在西北軍察哈爾都統署任參議的馬鳳圖,受都統張之江將軍之命,在張家口創立白刃戰術研究室,並依託該室,成立了&l;新武術研究會&r;,以室主任兼任會長。&rdo;研究會中有不少滄州籍武術名家,如馬鳳圖、馬英圖、王子平、洪立厚、劉鴻慶、王桂林等人。這些武術家集思廣益,創編教材,將武術中格殺效果突出的技術用於軍事訓練,對於提高西北軍的戰鬥水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ax第四,在國術氛圍濃厚的西北軍中,有數量眾多的精通武術優秀官兵,是大刀片發揮威力的重要基礎。老資格的張之江、張樹聲、李鳴鐘等都是武術愛好者,佟麟閣、張自忠、趙登禹、吉鴻昌,董振堂、馮治安、劉汝明等高階將領,都是武術好手。後來犧牲在抗日戰爭中的趙登禹將軍,精通武術,曾徒手打死一隻猛虎,有&ldo;打虎將軍&rdo;的美稱。在1925年11月,西北軍劉鬱芬部進駐蘭州,設計擒獲蘭州地方軍閥李長清,就是由團長梁冠英和營長趙登禹擒獲的。吉鴻昌將軍最擅刀法,號稱西北軍第一刀。1929年春,吉鴻昌在甘肅天水主持&ldo;隴南國術比賽大會&rdo;時,就曾親自下場演練大刀,並以大刀作獎品頒發給比賽優勝者。精通武術的中下級軍官數量更多。馬鳳圖的長子馬廣達,以刀法精純受到張之江、張自忠、趙登禹等西北軍將領的賞識,積功升至營長。1933年長城抗戰的喜峰口之役中,率部參加大刀隊夜襲日寇,英勇殺敵,身負重傷,後來帶傷練士兵,不幸創傷復發而殉職,被國民政府追認為抗日烈士,曾在北京公祭。
西北軍大刀具有切合實用的形制特點。
一、在形制上,西北軍大刀有其獨特之處,既不同於明清以來刀身修長近似日本造型的雙手長刀,也與漢代以來的環首刀以及宋以來的&ldo;手刀&rdo;有很大差異。西北軍大刀的刀身較寬,刀頭前銳後方,近似宋代《武經總要》中的手刀,但刀柄加長,而且似漢環首刀的刀環。所以,西北軍大刀是環首刀、手刀、雙手長刀等傳統刀的綜合。
二、在使用時,西北軍的大刀是雙手握持的,這是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西北軍大刀的技術來源,是傳統的雙手長刀法。所以,刀身重、刀柄長的形制特點本身就是為雙手運刀所設計的。而在流派眾多的傳統刀法中,大多是以單手使用的短柄刀為主的,雙手刀自明代戚繼光、程宗猷以來,流傳面一直較窄,僅在少數武藝家傳承。所以,抗戰時期,雖然也有其他武術家在軍隊中傳授刀法,但由於單手刀術的技術侷限,使其威力遠遜於西北軍的大刀術。
三、在重量上,西北軍大刀一般在4斤左右。首先,民間存留的抗戰大刀實物和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