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貓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秋去春來,翻過八個年頭。
張老頭和老王氏頭上的白髮又多了一些,但是家裡有錢又閒,身體還算硬朗。
李氏和小李氏站在院門口眺望,三個差不大的男娃已經快跑到村口了。
“孃親,姐姐什麼時候回來?”一個三歲的小男孩依靠在小王氏的腿邊,奶聲奶氣地問道。
“快了,你爹他們去接了。”
正說著,噠噠噠的馬蹄聲就由遠及近,那個跑在最前頭的三個娃娃正坐在車轅上,高興地拍手。
“爺爺奶奶!”張知高興地從馬車上跳下來。
她如今已經是大姑娘了,出落得更加漂亮,尤其是去邊關鍛鍊了兩年,讓她的眉目間多了幾分英氣。
“好,回來就好。”老王氏握著她的手,紅了眼圈。
“別急,咱先把香案擺上,有聖旨哦~”張知俏皮地眨了眨眼。
家裡一陣忙活,騎著高頭大馬的傳令兵大聲地宣讀了聖旨。
大致意思就是因為培育出了棉花,且教子有功,張老頭的爵位升為正四品勤農伯。
一家子高高興興地接了賞賜,張老頭給了兩位傳令兵打賞,才關上院門詢問幾個孩子的近況。
七年前,張知治好了村裡好幾對年輕夫妻的不孕不育,在百步縣名聲大噪。
六年前,範大人傳來信說邊關戰事激烈,張知立馬動身往邊關去,家裡自然不放心,所以大娃二娃跟著一起去,正好可以沿途遊學。
去邊關遊學這樣好的機會,王拓立馬將王稔打包一起送走。
四人在邊關兩年,自然是名聲遠揚。
張知是因為醫術精湛,尤其是將一位已經失去呼吸的將軍救了回來,被傳出可以活死人肉白骨的本事,連敵軍都多次花重金收買張知,想讓她去到他們陣營。
被張知多次拒絕後,還試圖強搶,尤其是有一次張知差點被擄走,還好王稔機敏發現了他們的陰謀,不僅帶著大娃二娃救回了人,還把敵軍的後備糧草燒掉了。
因此,敵軍沒有糧草支援,潰不成軍。
經此一戰,四人的名聲傳遍了大晉的土地。
三年前,大娃二娃和王稔考取國子監,有了閱歷和見識,輕而易舉就考上了。
哥哥們要在京城讀書,那張知就在京城行醫。
今年春天,王稔參與了進士考試,以他的才學,自然是名列前茅。
於是,趁著王稔返鄉探親,四人就約好一起回家。
二娃一臉自信地道:“都挺好的,等到後年我也下場試試看。”
“真的行嗎?要不要再讀幾年?”張老頭有些遲疑,二娃這孩子平時太跳脫了。
“先試試看嘛,總要去看看的。”二娃也不犟嘴,順坡就下了。
張老頭也不再管,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意。
一家人又聊了一會,老王氏嚷著孩子們肯定想吃家裡的飯了,叫著幾個兒媳婦去灶房。
其實家裡有僕人,老王氏幾人都很久不做飯了。
想想老王氏的手藝,張知將拒絕的話嚥下去,老人家高興就行,她娘應該會阻止的吧?最後讓老王氏丟把蔥花意思意思就行了。
大娃二娃考教幾個弟弟的學習進度去了,張知伸了個懶腰站在院門口,手搭涼棚往遠處望去。
夏初,山坡上的百合花陸續開放了,連成一片,還挺漂亮。
當年老村長找上張知,想帶著村裡人種百合。
張知當即就答應了,獨木難支,還是要全村發展起來才行。
小水村現在不僅種了百合,還種了白芷、烏頭、金櫻子。
村裡基本上每戶都修了磚瓦房,頓頓都有肉吃,小孩子都送去了學堂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