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貓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二三!”張信山三兄弟合力將一截圓滾滾的溼木頭抬到院子裡。
這是按照張知的想法制作的,趁稻穗在院子裡曬著的功夫,張信山三人去後山找了一棵大樹,樹幹粗壯,有一個成年男子腰那麼粗。
擷取三寸長的木頭,中心掏個洞,穿上繩子,一個簡易的木碾就做成了。
將繩索套在牛背上,張老頭牽著水牛在院子裡走來走去,木碾帶著溼氣,重量足夠,碾壓過的稻子,穀粒紛紛掉下來。
顯而易見,比人力輕省多了。
老王氏高興地擊掌,感嘆道:“讀了書,就是不一樣,我家知了怎麼這麼聰慧!”
還在放農假的大娃二娃站在邊上圍觀,聽聞這話感覺壓力更大了,見人手解放出來,兩人默默地回屋讀書了。
一個上午的功夫,院子裡晾曬的水稻全部脫粒,下午再將黃豆壓一遍,之後只需要慢慢晾曬就行了。
這麼好的東西,自然要分享給自家大哥二哥了,張老頭吃過午食,放下碗就往外跑。
恰巧村長路過,張老頭幾人的對話就傳到了他的耳朵裡,跟著一起來湊熱鬧。
張老頭驕傲地揚了揚下巴,炫耀地道:“是不是很快?我家知了一個晚上就想出來了。”
張信山牽著牛在黃豆秧上走來走去,所過之處,黃豆撲簌簌地往下掉。
村長蹲在地上,撿起一根豆秧檢視,“真方便啊!這東西做起來也不難……”
“簡單得很,而且這木碾還能反覆使用,明年曬乾了,泡泡水又能用!”張老頭招呼兩個哥哥,“我們砍回來的樹,還剩一截,你倆分一分。”
兩老頭也不客氣,叫上兒子來抬走了。
村長看得心頭火熱,迫不及待地回家去,自家做一個用,也早點把訊息傳給村裡人。
等第二天,村民都去張智虎和張智猴家看熱鬧。
“這東西真好使啊!一家人三四天才能幹完的活,現在一天就能幹完了!”
“那是因為張智牛家有水牛才幹得快吧?”
“你傻了吧!這東西人拉起來比拉犁輕鬆多了,要是我家五個兒子輪流拉一天,比我們一家子累死累活搓到半夜強!”
你兒子多,了不起!
眾人轉身誇起張知來。
“老張家人讀過書就是不一樣,一下子就想出一個這麼省力的工具,下半年秋收我就不愁了。”
“知了這腦袋瓜子是怎麼長的?我們這些老莊稼把式都沒想過還可以這樣。”
“都說知了身上帶著福氣,我看這話一點沒錯。”
村民們議論紛紛,甚至還有人提出給張知記在族譜上,她以後必定有出息,他們張氏一族也能跟著揚名。
但是,哪有女孩上族譜的?大部分人都不同意。
最後,這事就不了了之。
不過,不少人家都做了一個木碾出來,能省力不少呢!
族裡眾說紛紜,老張家人各忙各的,張信山三兄弟已經回媳婦孃家幫忙去了。
張信山和張信水架著牛車,帶著新工具上門,老李家在李家村又風光了一把,誰不說他家兩個閨女嫁得好?已經有不少人家開始打聽小水村誰家還有沒娶媳婦的少年郎了。
至於張信糧沒有架牛車,是因為王氏一族有牛,富人家的地收完了,就會勻出去給族人使喚。
因為有了木碾的加入,小水村人都早早將穀粒曬乾收進倉庫。
細雨如約而至,連綿下了十天還沒停。
“老頭子,衣服做好了,回房試試看合不合身。”老王氏咬斷針線,將衣服遞給張老頭。
因為是綢布,若再做成短打,就會顯得不倫不類,老王氏花了一番功夫打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