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貓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知的圖紙和泥瓦匠的那種不一樣,張老頭又去響水村王泥匠那裡溝通了半天。
王泥匠大致明白了,將圖紙修修改改,勉強能用起來。
王泥匠說道:“你家要是都修成磚瓦房,得不少的青磚呢,就磚窯送磚的那種車子,我估摸著得十幾車才行,你就先讓那邊按十五車來送吧,磚窯好說話的,用不完的,只要乾淨沒用過,還能退回去的。”
張老頭點頭答應下來,“行,還有這土,得用多少,是不是得提前去地裡頭起點土?”
到時候壘牆,就得用泥,這土是少不了的。
“嗯,趁買材料的功夫,你們家可以先把土挖好,另外還得買點石灰,混到泥裡頭壘牆,結實又防潮,防蟲啥的。”王泥匠想了一下,繼續道:“你後面這排房要求結實,那你再買些糯米,煮成漿混在泥裡面,保證結實。”
“行,真是麻煩你多操心了。”張老頭連連道謝。
“害,都是應該的。”
王泥匠笑了笑,他不就是賺的這份錢嗎?
他又跟張老頭說了一會兒買瓦片和打井這樣的細碎事,還有他家得準備的東西。
眼看著時候不早,張老頭便先回去。
下午張老頭回來後,就把王泥匠修改好的圖紙給張知看,旁邊還用炭筆記著幾串數字。
整個老張家人,都學著張知用柳條燒成木炭,隨身攜帶著,用起來特別方便。
“王泥匠算了一下,五分地全部建成磚瓦房,八間屋子,材料加上他帶著的幾個人工,大概要四十兩銀子。”
張知讚歎了一句,“不愧是專業的,那咱就按照圖紙這麼做吧!”
張老頭緊趕慢趕地帶著幾個兒子往下水村的陳家磚窯那去看青磚和瓦片去了。
陳家磚窯,沒在村子裡頭,而是在村邊的一個坡地上頭,大老遠的,就看到那邊燒窯時冒出來的青煙。
磚窯是一個叫陳開土的人開的,裡頭幹活的人也都是村子裡頭的人。
下水村在響水村的下游,算是個大村,村裡大部分人家都姓陳,小水村有不少婦人嫁過來,所以來往得多,大部分也都認識。
老張家以前名聲不顯,但因為收鴨蛋的事,現在在十里八鄉那都是十分出名。
也因為這個,磚窯的人瞧見張老頭四人,也頗為熱情客氣,只問他們要哪樣的磚和瓦,要多少量什麼的。
張老頭按著王泥匠說的,報了個數量給那陳開土。
“這個量有些大,估摸著得過個三天才能給你們送過去。”陳開土估算了一下量和價錢,最後給張老頭報了個價錢,“都是鄉里鄉親的,也不多要,就這麼多磚和瓦,給個八兩銀錢就行。”
“這磚不算貴,可這瓦卻不便宜,你要得多,我都按本錢給你算,出去也別說這個價,省的到時候別人也問我要這個價。”
陳開土看著也是個活絡會做生意的,一番話說得張老頭聽著也十分舒坦。
“成,我記下來了。”張老頭問道,“這錢怎麼給?”
“磚窯的規矩,都是先給一半,剩下那一半等到送過去了再給,到時候清點一下,要是有路上給顛碎的,到時候直接刨出來錢就好。”
“好。”張老頭按著陳開土說的,把錢給付了,約定好了送磚過去的時間,便往回走。
這一趟這麼順利,張老頭自己都嘆了口氣,“咱們的日子真是不一樣了,若是以前,必然為這一塊磚爭來爭去,能少一個銅錢是一個呢!”
以前哪敢這樣大手大腳地蓋新房子啊?
要蓋一處新房子的話,得攢上好幾年的錢,要是家裡頭兒子多的,就更沒得帳算了。
也怪不得大多數的人家,哪怕兒子成了親,也沒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