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
曾經又科學家認為這種例子就是會不斷放射能量的'白洞';也有人認為它是貫通另外一個宇宙(或者說是異次元、亞空間、超空間也行,反正用什麼名稱是無所謂的)與我們所存在的宇宙之間的小通道,就像是隔開兩個空間在牆壁上被開了無數個小洞一樣。
之不過,這些都只是連假說都談不上的臆測而已。
總而言之,後來人們把這種粒子命名為'由亞諾',並且對他展開了相關的研究。不過人們研究它的目的與其說要了解這種粒子的基本原理,還不如說是要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雖然人類在當時已經掌握了核融合技術,所以並不擔心能源匱乏的問題,可是如果說要將核融合應用在宇宙空間的話,情形就又不一樣了。
想要有效且快速的進行恆星間的宇宙旅行,首先要解決質量比過大的問題。對當時人類的科技而言,如果想要在有生之年抵達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太空船上就必須要儲藏超過船體本身重量數百倍的燃料,這是那時侯的物理學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即使是當時最先進的燃料搭載型核融合引擎,也無法在宇宙航行中獲得實用性知道進展。曾經一度寄予厚望的衝壓式推進法,也因為宇宙間物質的密度問題而無法實際應用。至於對消滅推進技術一方面是尚未研發成功,另外一方面,就算實際應用也依舊無法解決質量比過大的問題。
不過,如果可以能夠讓'由亞諾粒子'稱為宇宙船的能量來源,那就可以完全不用考慮質量比的問題了。因為如此一來,太空船上根本不需要裝填任何燃料。
後來,人們便開始著手設計能夠利用由亞諾粒子作為推進動力的宇宙船。
這類宇宙船其引擎的基本構造就像是一個圓筒。在圓筒的中心用磁力護罩來維持由亞諾粒子的存在,而圓筒的內面則是鍍上一層高溫超導材料,負責反射從由亞諾粒子所放射出來的帶電粒子。至於從由亞諾粒子所放射的電磁波有一部份會被圓筒吸收,而吸收之後所旌生的過剩能源則利用散熱板在真空中輻射掉。至於帶有電荷的中性粒子,就由圓筒內的另一個較小圓筒與圓筒之間恤充填的物質來吸收。
如果想要讓宇宙船全速前進的話,只要封住圓筒的某一個開口,讓能源的流朝著向單一方向噴射。如果希望停止加速的話,就將兩邊的筒口同時開啟,讓兩邊都等量的能源流出。換句話說,只要調節筒口的開啟狀態,就能自由控制速度的增減。
雖然還有很多技術與經濟上的障礙需要突破,可是因為當時由於人口問題所產生的戰亂紛爭已經幾乎接癌症病人未期的程度,所以這種大環境就成了由亞諾式推進研究工作的強力後援。
之前人類就已經發射過許多無人核融合宇宙船,並藉此完成了鄰近星系的調查工作。從調查的結論中人類發現到,其實在銀河系中大氣含有遊離氧原子的行星可說是非常稀少。而且在行星與恆星之間的距離、行星本身的重力的大小、甚至各星系形成初期的狀況以及行星地表岩石成份比例等各方面,都並不那麼盡如人意。換句話說,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宇宙中可以說是一種例外中的例外。而這所代表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能夠讓目前生存於地球上的碳系生物居住的行星,其實少之又少的。
可是這樣的結論,並沒有對當時的星系外移民計劃造成任何的問題。在於日益增加的人口壓力下,其實人類早已經分別在金星和火星具體實踐了行星改造技術,只要能夠這種已經駕輕就熟的技術活用在其它的星系上就不會有什麼問題。而在這種人口壓力窘迫的情勢下,人們也沒有時間與必要去煩惱像是'生命體的起源是否來自於外星人'這一類的哲學人性論理問題。
最後,第一艘由亞諾推進的宇宙終於建造出來了,人們將它命名為'開拓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