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第1/3頁)
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0 條鐵路,全長 2000 多公里。全國出現了四大鐵路交通中心:北德和中德 以柏林為中心,下萊茵區以科隆為中心,萊茵‐美因區以法蘭克福為中心, 巴伐利亞以慕尼黑和紐倫堡為中心。1849 年。普魯士以鐵路為主的交通運輸 業的蒸汽動力相當於全部蒸汽動力的 56。儘管 30‐40 年代德意志的鐵路建 設尚處在初期階段,大城市之間的主幹線,彼此很少銜接,支線很少,更談 不上形成鐵路網。但鐵路建設直接帶動了採礦、冶金和機器製造業的發展, 對加速德國工業革命的開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所以梅林說:&ldo;鐵路在小 邦分治主義偏見的長城上開啟了一個巨大的突破口,它開發了德國地下煤鐵 礦藏的財富,因而大力促進了工業的發展。&rdo;
當然,30 年代開始的德意志工業革命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處在初期 階段。首先,全德範圍內,作為工業革命得以持久穩固開展標誌的機器製造 業還很微弱。例如,40 年代初,全國 245 輛蒸汽機車中只有 38 輛是國產的, 其餘均來自外國。其次,工業中佔主要地位的還不是工廠,而是工場手工業 和分散的小手工業。1843 年前後,工廠工人不足 70 萬人,而僅僅普魯士手 工業者就有 84 萬人,工場工人 55 萬人。再次,德意志依然是一個農業國, 國民經濟中比重最大的是農業,時至 1849 年,關稅同盟地區的農業人口還佔 總人口的 70以上。儘管如此,工業革命的開始使德意志的社會經濟生活有 了一個大變動。
19 世紀 50‐60 年代德國工業革命進入大規模開展的階段。工廠制度在
棉紡織業中獲得統治地位,1843‐1861 年,僅萊茵‐威斯特伐利亞一地,紡 錠數目就從 111 萬個增到 299 萬個。1850‐1870 年的 20 年中,全德棉花 的消費量從 18 萬噸增至 81 萬噸。在絲織業、麻紡織業、毛紡織業方面, 工廠制也佔了優勢,直至 40 年代末,羊毛還是德意志主要的輸出專案,到
50 年代末,德國的羊毛已不敷自己工廠所需了。蒸汽機普遍使用,普魯士 1843
年有蒸汽機 863 臺,1852 年 2832 臺,1861 年 8669 臺。全德的蒸汽動力 1850
‐1870 年由 26 萬匹馬力增至 248 萬匹馬力。1837 年建立於柏林的波爾錫希 蒸汽機工廠,1866 年時已經有工人 1600 人,乃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廠之一。 建立起自己的機器製造業,1846‐1861 年間,德意志的機器製造業就由 130 家增至 300 家。60 年代初,機器製造業工人達 98 萬人。
重工業迅猛發展。採礦、冶煉、機器製造等生產資料工業部門,隨著輕 工業的發展而迅速增長。從 1860‐1870 年,生產資料的生產增長了 33,1850
‐1870 年,煤產量從 670 萬噸增至 3400 萬噸。冶煉業由於焦煤的廣泛運用 和新技術的採用,使黑色工業急劇發展。1850‐1870 年,生鐵產量由 21 萬 噸增至 139 萬噸。誠然,這個時期德國重工業的發展直接與軍火工業的發展 有關,但必須看到,德國工業革命過程中,是較早地把注意力移到重工業的 發展上,這直接影響了工業結構。
鐵路建設掀起新高潮。德國的第一條鐵路是在 1835 年 12 月建成通車的, 從紐倫堡到富爾特,全長 5 英里。之後,由於鐵路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