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第3/4頁)
魯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度影響而仿造的。&rdo;又說:&ldo;我依著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裡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rdo;(見《胡適文存》二集)。鋼和泰,沙俄時代貴族,十月革命後曾來中國,在北京大學教古印度宗教學和梵文。
〔3〕&ldo;紅線,明梁辰魚曾作雜劇《紅線女》。&ldo;紅拂&rdo;、明張鳳翼曾作傳奇《紅拂記》。&ldo;虯髯&rdo;,明凌濛初曾作雜劇《虯髯翁》。
第四講宋人之&ldo;說話&rdo;及其影響
上次講過:傳奇小說,到唐亡時就絕了。至宋朝,雖然也有作傳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為唐人大抵描寫時事;而宋人則極多講古事。唐人小說少教訓;而宋則多教訓。大概唐時講話自由些,雖寫時事,不至於得禍;而宋時則諱忌漸多,所以文人便設法迴避,去講古事。加以宋時理學極盛一時,因之把小說也多理學化了,以為小說非含有教訓,便不足道。但文藝之所以為文藝,並不貴在教訓,若把小說變成修身教科書,還說什麼文藝。宋人雖然還作傳奇,而我說傳奇是絕了,也就是這意思。然宋之士大夫,對於小說之功勞,乃在編《太平廣記》一書。此書是蒐集自漢至宋初的瑣語小說,共五百卷,亦可謂集小說之大成。不過這也並非他們自動的,乃是政府召集他們做的。因為在宋初,天下統一,國內太平,因招海內名士,厚其廩餼,使他們修書,當時成就了《文苑英華》,《太平御覽》和《太平廣記》。此在政府的目的,不過利用這事業,收養名人,以圖減其對於政治上之反動而已,固未嘗有意於文藝;但在無意中,卻替我們留下了古小說的林藪來。至於創作一方面,則宋之士大夫實在並沒有什麼貢獻。但其時社會上卻另有一種平民底小說,代之而興了。這類作品,不但體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話,所以實在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因為當時一般士大夫,雖然都講理學,鄙視小說,而一般人民,是仍要娛樂的;平民的小說之起來,正是無足怪訝的事。
宋建都於汴,民物康阜,遊樂之事,因之很多,市井間有種雜劇,這種雜劇中包有所謂&ldo;說話&rdo;。&ldo;說話&rdo;分四科:一、講史;二、說經諢經;三、小說;四、合生。&ldo;講史&rdo;是講歷史上底事情,及名人傳記等;就是後來歷史小說之起源。&ldo;說經諢經&rdo;,是以俗話演說佛經的。&ldo;小說&rdo;是簡短的說話。&ldo;合生&rdo;,是先念含混的兩句詩,隨後再念幾句,才能懂得意思,大概是諷刺時人的。這四科後來於小說有關係的,只是&ldo;講史&rdo;和&ldo;小說&rdo;。那時操這種職業的人,叫做&ldo;說話人&rdo;;而且他們也有組織的團體,叫做&ldo;雄辯社&rdo;。他們也編有一種書,以作說話時之憑依,發揮,這書名叫&ldo;話本&rdo;。南宋初年,這種話本還流行,到宋亡,而元人入中國時,則雜劇消歇,話本也不通行了。至明朝,雖也還有說話人,‐‐如柳敬亭就是當時很有名的說話人‐‐但已不是宋人底面目;而且他們已不屬於雜劇,也沒有什麼組織了。到現在,我們幾乎已經不能知道宋時的話本究竟怎樣。‐‐幸而現在翻刻了幾種書,可以當作標本看。
一種是《五代史平話》,是可以作講史看的。講史的體例,大概是從開天闢地講起,一直到了要講的朝代。《五代史平話》也是如此;它的文章,是各以詩起,次入正文,又以詩結,總是一段一段的有詩為證。但其病在於虛事鋪排多,而於史事發揮少。至於詩,我以為大約是受了唐人底影響:因為唐時很重詩,能詩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