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第1/2頁)
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棄城(1)
城北制高點丟失,外城城門被攻破一個缺口,城內軍隊又瀕臨彈盡糧絕,葉志超一籌莫展。他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召集諸將會議,提出了棄城北撤的意見。根據當時形勢,各軍統將對此均表示同意,平壤城內的朝鮮最高官員、平安道監司閔丙奭也沒有異議,&ldo;亦聽任之。&rdo;
徵求了諸將意見,葉志超在決策撤守重鎮這樣很容易引火燒身的重大事件的時刻,頭腦尚顯得十分清醒,準備向國內做出匯報。平壤城對外界的有線電報,從14日起已經斷絕,無法直接和國內聯絡,葉志超於是匆匆撰寫一封書信,陳述平壤15日上午大戰的情況,以及絕不能守的無奈形勢,交由親信員弁潛出城去,步行前往後路安州一帶尋找電報局傳送,為自己將來解釋棄守平壤之時,從公文程式上預留一條後路。
&ldo;葉提督鹹午專足遞安州轉電雲:電線已斷,日本四面合圍,自十二日起,無日不戰,超帶兵督戰已三晝夜,實不能支。平壤城低且圮,現日架炮百餘尊俯擊,城中人馬皆糜爛,又無處汲水,萬不能守。盛軍人多不足恃,後路韓民竟接應日兵。如此之速,援軍恐來不及,求中堂先將情形奏明。&rdo;[13]
15日下午平壤大雨,剛剛攻破玄武門的日軍朔寧、元山支隊,正在周圍高地炮兵的支援下,準備殺進平壤內城。突然,日軍眼前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平壤城各處城頭上接二連三出現了示意投降的白旗,&ldo;同時雷鳴聲、槍炮聲混雜一處,伴隨暴雨,咫尺莫辨。當時敵軍雖然乞降,果真投降與否則不知道,然而我軍已經戰鬥疲勞,加上驟雨困擾,立見少將遂命令停止炮擊,觀察敵軍進一步行動。&rdo;[14]
沒過多久,平壤內城城門吱呀著開啟一道縫隙,有一名朝鮮人走出城來,向日軍提交書信。日本軍史記載,這封由平安道監司閔丙奭署名的書信冒雨送來時,&ldo;信被雨打濕而不可讀。&rdo;日軍指揮官立見尚文少將於是驅馬到平壤內城城下,讓副官朝城頭高喊,&ldo;如果你們投降,我軍可以接受,應速速開啟城門,交出武器。&rdo;由於言語不通,日軍的喊話沒有得到什麼回應,於是雙方透過筆談,用漢字來交流。最後清軍提出要求,&ldo;城內人眾,非常雜亂,且雷雨大至,希望延遲到明日拂曉開城。&rdo;[15]日軍表示接受,遂退出玄武門,駐紮到牡丹臺一帶。
戰爭中,一方軍隊投降讓出城池或陣地,另一方則保證對方軍隊安全撤離,在甲午戰爭所屬的時代,這是國際法中的一項標準模式。葉志超下令豎白旗,以及與日軍交涉讓出平壤時,是否基於對國際法條文的瞭解,不得而知。但在那位被俘的盛軍軍官欒述善的回憶裡提到,升掛白旗、與日軍交涉停火,其實是葉志超的緩兵之計,他本人並不願意真的率領軍隊繳械投降,只是想能在儘可能安全的情況下,將清軍撤出這座危城。在與日軍達成第二天天明投降、交城的協議後,葉志超匆匆傳令各軍準備當晚暗度陳倉,&ldo;密傳各營,輕裝持械,連夜後。&rdo;[16] 棄城(2)
日本方面,與平壤清軍直接交涉的朔寧、元山支隊司令官立見尚文少將,對清軍的舉動其實滿腹狐疑。作為一名職業軍人,他理解不了,為什麼上半天作戰如此堅決的清軍,到了下午竟然轉身一變會主動要求繳械投降,本能的警覺讓他覺得清軍的投降讓城沒有如此簡單,&ldo;估計敵軍可能於夜間逃走,我軍嚴密部署戒備。&rdo;[17]
雨夜,平壤清軍向義州等方向撤退,發現這一動向的日軍立刻在要道上佈置伏擊,於是便有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慘劇。
平壤對外的有線電報遭日軍截斷,中國國內與平壤失去了聯絡,平壤城失守前後幾日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