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第1/2頁)
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海陸危機(1)
牙山、豐島海陸兩次敗績,使得淮系陸軍和北洋海軍在朝廷內遭到猛烈抨擊。統率北洋淮系海陸軍的李鴻章雖然有宰相的尊稱,然而清代沿襲明制,實際並不設宰相,皇帝之下的高等樞密機構是軍機處,所謂宰相不過是虛名而已。李鴻章的職務僅是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負責北洋各通商口岸的對外交涉以及海防,直隸總督則職權僅限於直隸一省,屬於地方官員。駐地在天津和保定的直隸總督李鴻章不僅名義上無法直接參與中央討論,甚至未經皇帝召見,都不得擅自入京。
此刻對李鴻章北洋海陸軍隊進行抨擊的,是清末政治舞臺上一支極有權勢的力量‐‐清流黨。不同於今天人們對黨派的理解,清流黨實際並沒有統一的組織和綱領,甚至很多時候和被他們視為敵寇的洋務濁流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派力量以清廷中樞的京官為主,大都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傳統科舉出仕的官員,是舉國知識分子的標杆。他們平時以儒家經典為理論基礎,以奏章為工具,議論時政,參劾官員。處理對外交涉事務時,這些缺乏國際全域性觀念、實務經驗不足的書齋官員,往往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僅僅憑著道德標準,本能地主張對外採取強硬態度。倘若有官員主張對外妥協,則通常會成為他們抨擊的物件,甚而被詆毀為漢奸。
甲午戰事發生之前,深知中國軍力底細的李鴻章主張以外交手段來避免衝突,不要貿然言戰,在清流眼中這顯然是一種畏縮的舉動,引起好幾位御史、言官的奏參。以軍機大臣、帝師翁同 為領袖的清流黨,背後倚仗光緒帝,早就對經手洋務、多與外國人交涉的李鴻章等洋務派心存不滿。海陸初戰皆告敗北,清流派即對戰局的不利大感憤怒,認定原因是李鴻章心存畏葸、排程無方、用人不當,各種彈劾、奏參猶如潮水般湧向李鴻章和淮系海陸軍。
中日正式宣戰後,清廷以開戰上諭的形式,進一步明確以駐紮在北洋海防線上的淮系海陸軍作為與日軍作戰的主力,由李鴻章直接負責指揮、調遣,而其他各省則沒有得到任何具體任務,大都持觀望態度。甲午戰爭從一開始就出現了以北洋一隅搏日本一國的奇特局面。
戰前,李鴻章乃至很多西方人士,都估計裝備近代化的中國陸軍與日本陸軍實力不相上下,即使一開始偶然遭遇挫折,也有可能憑著兵力、裝備方面的優勢扳回局面。而中國北洋海軍雖然訓練較佳,然而裝備過於落後,加上後勤保障存在嚴重問題,倘若與亞洲排名第一的日本海軍決戰,後果難以預料。李鴻章的戰略佈署,就在這一自我實力判斷下展開。
海陸危機(2)
陸路方面,早在7月15日,李鴻章就受命抽調北洋淮軍,準備增援朝鮮的葉志超、聶士成部。牙山失守,朝鮮南方盡被日軍控制,面對迅速惡化的局勢,李鴻章制定了以朝鮮北方的重鎮平壤為戰略要點,緊急增兵守住平壤,以此力挽狂瀾的策略。他希望在朝鮮平壤一帶集結大型兵團,守住北韓半壁河山,與日軍形成陸上南北對峙的局面,從而達到決戰於境外,防止戰火引入中國的戰略意圖。
7月15日之後,李鴻章陸續調派往朝鮮的軍隊共分南北兩個方向。南路,李鴻章抽調直隸淮軍精銳2500人,由記名總兵江自康率領,計劃分三批乘坐僱傭的外國商船&ldo;愛仁&rdo;、&ldo;高升&rdo;、&ldo;飛鯨&rdo;登陸牙山,加強身處仁川附近的葉志超軍。此時,江自康援軍除乘坐&ldo;高升&rdo;的那批遭遇偷襲,幾乎全軍覆沒外,剩餘兩船先後登陸與葉志超軍會合,經歷成歡、牙山之敗,這支牙山軍正退逃在朝鮮的崇山峻嶺間,不知所蹤。李鴻章立即命令派出探騎,尋找這兩支軍隊,令其退往平壤。
北路,直隸淮軍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