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第1/2頁)
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亂軍中,營官楊建勝和幾名士兵想把左寶貴的遺體帶回祖國,&ldo;欲自北門出,而賊兵已入城,塞滿街巷,楊某亦死亂軍中矣。&rdo;[27]左寶貴和他的奉軍就這樣隕落在異國的土地上。
後來佔領平壤城的日軍在清理戰場時,發現了左寶貴的遺體,出於對這位勇戰捐軀軍人的尊敬,在平壤以軍禮厚葬。
左寶貴陣亡後,清廷為之哀嘆,光緒帝御製祭文,&ldo;方當轉戰無前,大軍雲集,何意出師未捷,上將星沉!?&rdo;大戰剛起,勇將捐軀,這樣的訊息簡直猶如一道晴天霹靂,加之很快傳來的平壤潰敗,都以血淋淋的事實,對中國陸軍的作戰能力拉響了悽厲的警報。前敵大將不可謂作戰不英勇,但究竟是什麼造成了他們的失敗呢?
&ldo;九月中旬,天氣很晴朗,平常正是收割莊稼的時候。這時就有人私下傳說,在左寶貴將軍所去的朝鮮北部的地方,中國軍隊被打敗了。起初,沒有人相信這個訊息,可是以後慢慢證明這訊息不是假的,最後竟以誇大的口吻來傳說這事。據說中國軍隊被打敗以後,就潰不成軍,或者竟是全軍覆沒,左將軍已經陣亡,日本軍隊正向滿洲本部挺進。這時瀋陽官吏,真是惶恐萬分,因為不可能的事情卻已經發生了,將來如何敢預料呢!&rdo;
[28]‐‐摘自[英]司督閣《甲午戰時遼居憶錄》 第五章提要
平壤一戰,清軍不但敗了,而且敗得潰不成軍,如此戰果令不少相信大清陸軍實力的人大跌眼鏡。人們更多地將戰敗一事歸罪於統帥葉志超的膽小怯懦。細讀史料,葉志超早年曾因作戰勇敢無畏,而得到&ldo;葉大呆子&rdo;的諢號,而據參戰高階軍官欒述善及負責管理彈藥的邱鳳池所留下的資料,當年平壤城內確已面臨彈盡糧完的窘境。
1894年9月15日下午,朝鮮北部重鎮平壤大雨瓢潑。夜幕降臨後,城北的靜海門、七星門悄悄被開啟,中國軍隊蜂擁出城,冒雨北撤,結果在要道上遭到早已設伏多時的日軍截擊,死傷慘重。
一位被日軍俘虜的中國軍官事後回憶起當晚的情景,字裡行間仍然還充滿了驚懼。
&ldo;……陰雲密佈,大雨傾盆。兵勇冒雨西行,恍如驚弓之鳥,不問路徑,結隊直衝。而敵兵忽聞人馬奔騰,疑為劫寨,各施槍炮攔路截殺。把守嚴密,勢如天羅地網,數次橫衝,無隙可入。且前軍遇敵,只得回頭向後,而後兵欲逃身命,直顧前奔。進退往來,頗形擁擠。黑夜昏暗,南北不分。如是彼來兵不問前面是為敵人抑是己軍,放炮持刀,混亂砍殺,深可憐憫!士卒既遭敵槍,又中己炮。自相踐踏,冤屈誰知?當此之時,尋父覓子,呼弟喚兄,鬼哭神嚎,震動田野。人地稍熟者,覓朝鮮土人引路,均已脫網。驚懼無措者,非投水自溺,即引刃自戕,甚至覓石碣碰頭,入樹林懸頸。死屍遍地,血水成渠,慘目傷心,不堪言狀。&rdo;[1]
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中中日兩國陸軍進行的首次大兵團會戰,雙方參戰總兵力大體相當,日軍略佔優勢。戰鬥於15日的凌晨時分打響,在大同江對岸的船橋裡地區以及平壤城西南位置,防守那裡的衛汝貴部盛軍、馬玉昆部毅軍等清軍主力部隊頑強還擊,甚至還發動過反衝鋒,使得日軍進攻數個小時毫無進展,被迫停止戰鬥。在城東北的制高點牡丹臺一帶,擔負守禦任務的三營多奉軍遭優勢日軍的聚攻,經過血戰,奉軍兵力、火力不支,牡丹臺、玄武門要地相繼失守,奉軍統領左寶貴在惡戰中為國捐軀。總體戰局來看,15日白天的戰事尚屬勢均力敵。到了夜間,守軍總統葉志超突然下令全軍放棄平壤撤往北方,途中遭到日軍伏擊,致使這支中國陸軍主力全軍崩潰,一發不可復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