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愛書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們說...”(3:2)明確表明這場戰爭是在神的命令下展開的,以色列人是在執行神的旨意,這賦予了戰爭神聖的合法性。其次是完全毀滅,“我們將這些都毀滅了,像從前待希實本王西宏一樣...”(3:6),這種徹底的毀滅體現了神對罪惡的審判,也顯示出以色列人在神的指引下的堅決行動。最後是實物見證,“他的床是鐵的...”(3:11),鐵床作為這場戰爭勝利的實物證據,進一步強化了整個敘事的真實性與神聖性。這種結構與古代近東的戰報格式有相似之處,比如摩押石碑,它也是透過記錄戰爭的起因、過程與結果來彰顯統治者的功績。但聖經中的敘事將勝利的榮耀完全歸因於耶和華,而非君王,正如詩篇20:7中所說“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強調了神在戰爭中的主導作用。
(二)巨人族譜的救贖史意義
“利乏音人”(????????)在聖經中具有獨特的地位。他們既是古代的巨人族,如創世記14:5中記載“又在基列亞巴與利乏音人交戰,亞巴是亞衲族的始祖。”同時,利乏音人也象徵著陰間勢力,詩篇88:10中提到“你豈要行奇事給死人看嗎?難道陰魂還能起來稱讚你嗎?” 聖經作者透過對巴珊王噩鐵床的描述,以實物證明了應許之地的原住民具有超自然的威脅,正如民數記13:33中所說“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 然而,以色列人在神的帶領下戰勝了這些巨人,這表明耶和華勝過一切混沌勢力,詩篇74:13 - 14中“你曾用能力將海分開,將水中大魚的頭打破。你曾砸碎鱷魚的頭,把它給曠野的禽獸為食物。” 這場勝利並非普通的戰爭勝利,而是神對以色列人的神聖替代,彰顯了神對以色列人的特殊眷顧與救贖計劃。
(三)實物存在的爭議性
從現代考古學的角度來看,在安曼(古拉巴)至今並未發現巴珊王噩鐵床的遺蹟。然而,公元前13世紀的赫梯文獻中卻記載了鐵製王座的存在,例如在哈圖沙遺址中,雖然沒有直接發現鐵床,但鐵製器具的出土證明了當時鐵器在王室器具中的使用。聖經文字中強調“現今在...”(?????? ????),這一表述可能有多重含義。一方面,在作者所處的時代,也許當時的聽眾確實可以親眼驗證鐵床的存在,比如在主前7世紀約西亞改革時期,人們可能還能在亞捫人的拉巴看到這張鐵床,這使得敘事更加真實可信。另一方面,作者使用已知的地標來增強敘事的可信度,就像撒母耳記上5:1 - 5中記載非利士人送回約櫃的細節,透過詳細描述約櫃的去向和相關事件,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事件的真實性。此外,“鐵床”也可能是一種隱喻手法,象徵著噩王政權被永久禁錮,正如詩篇149:8中所說“用鏈子捆他們的君王,用鐵鐐鎖他們的大臣”,鐵床代表著噩王曾經的統治被徹底推翻,永遠無法恢復。
三、權威構建的多維路徑
(一)歷史可信度的建立
聖經作者透過一系列具體的元素來構建“可驗證性”。在申命記3:11中,對鐵床的描述包含了具體資料(尺寸)、材質(鐵)以及現存位置(拉巴)。這種手法在聖經的其他部分也有體現,例如列王紀下20:20中提到“希西家其餘的事和他的勇力,他怎樣挖池、挖溝、引水入城,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 以斯拉記6:3 - 5中對居魯士詔書的檔案引用,“波斯王居魯士元年,他降旨論到耶路撒冷神的殿,要建造這殿為獻祭之處,堅立殿的根基。殿高六十肘,寬六十肘,用三層大石頭、一層新木頭,經費要出於王庫。” 新約路加福音1:1 - 4中作者也表明“提阿非羅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