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5頁)
愛吃頭伏餃子的明南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吃過早飯,打發走剛上一年級的女兒豆豆,就在夫妻倆準備出門時,團部通訊員小崔氣喘吁吁的跨進門,一臉歉意的說:“佘營長、苗大夫,實在不好意思,有你兩份加急電報,本來昨天就該送過來,可我去三連送信回來的太晚,沒來得及,怕耽誤你們的事,一起床就送過來。”說著把電報遞給了佘仁義。
拆開電報,佘仁義的臉瞬間變得慌亂起來,苗若畫的心咯噔一沉,不會娘真的病了,還是怎麼了,忙湊上前看,只見電報內容是:
若畫
母病危速歸
哥
若棋
若畫
大媽病故速歸
哥
若棋
看著電報,苗若畫的心揪成一團,眼淚再一次流了下來。
看著慌亂的倆人,通訊員小崔忙去隔壁叫來已是團長的老連長,老連長看著慌亂而又猶豫不決的倆人,親切地說:“還猶豫啥,家裡出了這麼大的事,趕快回去,工作的事我來安排,營裡的工作讓胡政委暫時代理,若畫的假,我一會親自去給張院長說聲,豆豆這段時間住我家,讓你嫂子帶著……”
“連長,我……”
“別囉嗦,有啥事回來再說,現在立刻馬上收拾東西回家。”
在老連長的催促下,夫妻倆簡單收拾了幾件換洗衣服,揣著老連長塞給蓋著團部公章的介紹信,匆匆踏上回家的路。
上了火車,苗若畫靠窗坐了下來,隨著一聲汽笛聲,火車緩緩駛出站臺,看著漸漸後退的車站,由慢而快的“且況……” 聲夾雜著車內的嘈雜聲,她閉上了眼,塵封的記憶在這一刻猶如決堤的洪水般開啟閘門……
禿光撒(頭),桐油燈,捻子一撥,亮錚錚,上了炕,吹了燈,啥啥都能看得清……一首童謠聲從嶺上的村裡晃晃悠悠地落入嶺下緩緩流淌的河裡,那個讓她和丈夫既思念而又心悸的故土在眼前浮現。
嶺下匯聚了幾個峪口和嶺上溝溝坎坎流的溪水,一路蜿蜒向西而去,尤於夏秋雨季,暴漲的河水裹著兩岸的黃泥而變得異常混濁,舀一碗河裡的水,放半天能沉澱出半碗黃泥,這混濁的河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生活在兩岸的人,在那個大多數人都吃不飽飯的日子裡,人們總把任何東西都能想象成填飽肚子,連這條混濁的河也取名:米湯河。
米湯河南岸的槐樹嶺村,因槐樹多而出名,有百十戶人家,算不上肥沃的土地卻極為寬廣,在周邊也算是個很有影響的村子,沿著村外的土路向秦嶺山脈深處延伸,又分佈著大大小小較小一點的村子。
外面的人為了方便,統稱為槐樹嶺,而不叫具體村名,只有槐樹嶺上的人,才分具體的村名,槐樹嶺村主要以苗,佘兩姓為主,這兩姓中以苗孝禮,(苗若畫的爺爺),佘佔奎(佘仁義的爺爺)兩家最為富裕,佘家自佘佔奎從省城隱退後,就一直在家低調的靠種地過活,倒也不值一提。
苗家那可就不一般了,幾代人在嶺下十多里外的鄧家鎮開貨棧。
鄧家鎮在嶺下米湯河交匯的三角平原處,南翻過秦嶺連線四縣,東和北連線渭北五縣,秦嶺南的四縣雖然缺糧少棉但盛產木料,藥材等山貨,渭北五縣糧廣而缺木料和藥材,鄧家鎮因地利優勢,自然成了這些東西交易的最佳地方,又因離省城不遠,且交通便利,省城的新鮮東西在鄧家鎮更是屢見不鮮,這樣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鄧家鎮想不成為山北縣重要的貨物集散地都難,更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在這樣的地方開貨棧,就算是擺攤賣個小吃也能掙錢,何況苗家在鎮上經營了幾代的貨棧,攢下殷實的家底,而遠近聞名,也落了個讓人羨慕的名字:財東家。
坐落在嶺頭的龍王廟,廟雖不大,只因廟前那四棵年代久遠的的槐樹而出名,廟內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