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第2/3頁)
高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壓力擴大了這個問題,同時極可能是由於生活壓力所引發的那種&ldo;變性慾望&rdo;出現在夢中,並呈現出&ldo;性倒錯&rdo;。所以,回顧下本書前面所提到的&ldo;……夢的原始慾望的產生是有本我、自我、超我主導的,但同時這三個&l;我&r;也在互相影響著……&rdo;所以這種&ldo;性倒錯&rdo;的夢,我並不認為&ldo;性驅力&rdo;是唯一驅力,應該還有更加&ldo;本我&rdo;的情緒在其中。也就是說,異性性取向人群的大部分這類&ldo;性倒錯&rdo;夢,是由生活壓力而觸發,且藉助&ldo;原始性好奇&rdo;(來自童年的)的渠道,而實際核心願望應該是&ldo;跨性別的特權&rdo;。想變成男的就變男的,想變成女的就變女的,的確太方便了(想想都是)。所以這種&ldo;變性願望&rdo;大多數並不帶有&ldo;同性戀&rdo;傾向(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同性性行為傾向了),而且嚴格地說,應該是與前面提到過的&ldo;集體意識性質的同性戀&rdo;相對立的。當然了,假如你是同性戀或者雙性戀,那麼則不適於上面所說的這些。
3 不能不說的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這個名字來源於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劇《俄狄浦斯王》中的主角。他是底比斯國王萊烏斯與王后約卡斯塔所生的兒子。由於在他出生前,神諭就已預言他長大後會殺死他的父親,所以他一生下來就被棄於荒野。不過鄰國國王路過荒野發現並且收養了他,後來俄狄浦斯成了該國的王子。他由於出身不明,故去求神為他指明,而神諭顯示出他命中註定會殺父娶母,並為此警告他要遠離家鄉。俄狄浦斯聽了之後決定離開國度(其實是養父的國家)。但在離開家鄉的路上,他碰到了親生父親萊烏斯王(當然不認識),由於一些無聊的爭執他將自己的父王打死了。當他流浪到底比斯後,解答出了斯芬克斯之謎(斯芬克斯,獅身人面怪,自己的問題被解答後自殺了……我不理解這是什麼心態,可能斯芬克斯心理有問題),而被感激的底比斯國民擁戴為王,而同時娶了約卡斯塔為妻。在位期間國泰民安,並與自己所不認識的生母生下了兩男兩女。多年後底比斯發生了一場大瘟疫,國民去求神諭時所得的回答是:只要能將謀殺先王萊烏斯的兇手逐出國度就可停止這場浩劫(這個神管得比較多),但兇手在何處呢?怎麼找到那個罪犯呢?悲劇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展開,終於引出最後的殘酷真相‐‐俄狄浦斯王就是殺死萊烏斯的兇手,而且更糟的是他竟是死者與其妻所生的兒子。根本不知情的俄狄浦斯感到無比的震撼並且為此痛苦不已,故事最終是個悲慘的結局‐‐俄狄浦斯自毀雙目遠離了家園,流浪於荒野,而這一切完全符合神的預言。
而弗洛伊德引用了這個悲劇的名字,以此來命名兒童性心理中的&ldo;戀母情結&rdo;。這個引號不是我的手誤,而是的確該加引號。兒童性心理學所中說的&ldo;戀母情結&rdo;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很多對此一知半解的人錯誤並且泛濫性地借用這個名詞,已經給很多人留下了無聊的錯誤印象,所以我對此會花上一點兒篇幅說明一下&ldo;戀母情結&rdo;的問題(本來不打算說的)。
在本書第零章的時候,我就提過一個觀點:孩子的願望是很難滿足的,因為孩子是貪婪的,他們還沒學會剋制,還未理解什麼是適度。所以對於&ldo;母親&rdo;,孩子們的概念則直接得多:代表食物,代表安全,代表溫暖,代表呵護,代表關注,代表寵愛,等等。而且這也是對孩子來說最親近的異性(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