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愛書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群體的生存與發展。
代際傳遞的信仰責任:“教導兒女”(申11:19)包含了空間性(家與路)和時間性(早晚)的全人教育理念。在家庭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在家中溫馨的氛圍裡,還是在外出的旅途中,父母都應當隨時隨地向兒女傳授信仰的知識與真理;從時間維度來看,無論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下,還是夜晚的寧靜時刻,都不應錯過教導兒女的機會。猶太家庭在逾越節透過“四個問題”引導孩子主動追問救恩歷史,這種教育模式被馬丁·路德巧妙地應用於《小教理問答》之中。透過這種方式,讓信仰的火種在代際之間得以傳承,使年輕一代能夠深刻理解和認同信仰,從而堅定地走在信仰的道路上。
當代危機:在數字時代,資訊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徵,這導致人們的歷史感逐漸喪失(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大量的資訊快速湧來,人們難以從中獲取系統、連貫的歷史知識,進而無法形成深刻的歷史記憶。為了應對這一危機,教會可以積極開展“口述史計劃”,透過記錄會友的生命見證,將個人的信仰經歷與群體的歷史緊密相連,從而重建群體記憶。這些真實的生命故事,能夠讓信徒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增強他們對信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土地神學中的生態倫理
“你們要過去得為業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潤之地”(申11:11),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受造界觀:
土地作為盟約的中保:迦南地的豐饒與埃及尼羅河谷的灌溉農業(申11:10)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有力地否定了人類技術霸權的觀念。迦南地的繁榮並非依賴於人類的技術和努力,而是上帝的恩賜與眷顧。上帝承諾將這片土地賜予以色列人,只要他們順服上帝的旨意,就能在這片土地上享受富足與安寧。先知耶利米嚴厲責斥“這稱為我名下的殿在你們眼中豈可看為賊窩嗎?”(耶7:11),他將生態破壞與道德墮落緊密相連。當人們違背上帝的命令,肆意破壞自然環境時,實際上是在道德層面上陷入了墮落,背離了上帝的教導。
安息週期的生態智慧:七年休耕(利25:4)這一理念與當代的輪作制、生態修復理念不謀而合。透過定期讓土地休養生息,能夠恢復土地的肥力,保護生態平衡。德國的“教會耕地運動”將教產土地用於有機種植,積極實踐“土地管家”的神聖職分。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對土地的尊重與愛護,遵循上帝的旨意,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為生態保護做出了積極貢獻。
實踐路徑:教會可以建立“生態奉獻”制度,例如將收入的1%專門用於環保事業,透過資金的支援來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同時,積極推動“綠色聖經研讀”,深入挖掘經文中蘊含的生態啟示,讓信徒們從聖經中汲取智慧,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生態倫理。
四、群體性的順服與審判
《申命記》著重強調“你們”(複數)的責任,有力地突破了個體主義的信仰觀:
聖約共同體的連鎖反應:亞干犯罪導致以色列戰敗(書7:11 - 12),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一人悖逆,全體受損”的原則。在聖約共同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都不僅僅關乎個人,還會對整個群體產生深遠的影響。亞幹因貪圖財物,違背了上帝的命令,從而導致以色列軍隊在戰鬥中遭遇失敗,許多人因此喪生。這一慘痛的教訓提醒人們,在信仰群體中,每個人都應當嚴格遵守上帝的誡命,保持對上帝的敬畏之心,否則將會給整個群體帶來災難。新約中“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林前12:27)延續了這種群體觀,強調了信徒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關係。
結構性罪惡的破除:摩西警告“恐怕有拜偶像的根苦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