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愛書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申命記第九章,摩西提到以色列人多次反叛上帝,這揭示了什麼關於人性的本質?這對我們的信仰生活有何警示?
從《申命記》第九章以色列人反叛看信仰真諦與警示
《申命記》第九章宛如一部古老而深邃的信仰啟示錄,記載著摩西在以色列人即將踏入應許之地前的最後一次長篇勸誡。這段經文回溯了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泊時期的四次重大反叛事件,即金牛犢事件、他巴力亞事件、加低斯巴尼亞叛逆以及米利巴爭鬧。這些事件不僅是歷史的片段,更是對人類罪性本質的深刻揭示,為信徒的信仰生活提供了跨越時空、極具現實意義的警示。
一、四次反叛:洞察人性的幽微
(一)自我中心的本能
在金牛犢事件(出32章)中,以色列人在摩西遲遲未從西奈山下山之際,急切地要求亞倫為他們鑄造神像。他們並非全然否定上帝的存在,卻試圖按照自己的想象重塑神靈。當亞倫用百姓的金首飾鑄出金牛犢時,以色列人歡呼:“以色列啊,這就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 (出32:4)這種行為將上帝工具化,把自身的感受和需求凌駕於神聖啟示之上,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人性中 “自我造神” 的根深蒂固傾向。先知哈巴谷曾嚴厲警告:“雕刻的偶像,人將它刻造,有什麼益處呢?” (哈2:18),深刻批判了這種背離真神、陷入自我中心的愚昧行徑。
(二)屬靈記憶的短暫
摩西著重指出:“自從你出埃及地的那日……你們常悖逆耶和華” (申9:7)。以色列百姓親身經歷了上帝降下的十災、紅海分開的偉大奇蹟,以及曠野中嗎哪的每日供應。然而,當面臨新的挑戰時,他們依舊選擇懷疑上帝的帶領。在加低斯巴尼亞,百姓聽聞十個探子帶回的消極報告後,便陷入絕望與抱怨之中(民14:2 - 4)。這種屬靈的健忘症揭示了人類對上帝恩典的感知存在遞減效應,正如詩篇78:11所感嘆:“他們忘記他所行的和他顯給他們看的奇事。”
(三)群體性罪性的傳染
他巴力亞事件(民11:4 - 6)裡,“閒雜人” 發出的怨言迅速在全會眾中蔓延,如同病毒般擴散。現代心理學中的 “群體極化” 現象在這裡得到了生動的預表。當個體融入群體,理性判斷極易被情緒所左右。在這種集體情緒的裹挾下,以色列全會眾開始抱怨上帝和摩西,最終導致上帝降火焚燒營邊(民11:1)。這一事件警示著我們,群體中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需要時刻保持警醒。
(四)信心在測試中的脆弱
加低斯巴尼亞危機(民13 - 14章)將人性在壓力測試下的脆弱暴露無遺。十二探子中十個探子帶回的消極報告,瞬間引發了全民族的崩潰(民13:32 - 33)。在面對未知的恐懼和困難時,以色列人的信心土崩瓦解,不堪一擊。希伯來書的作者指出,這正是 “不信的噁心” 的表現(來3:12),與迦勒、約書亞 “另有一個心志” (民14:24)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迦勒和約書亞堅信上帝的應許,願意勇敢地去征服應許之地,而其餘眾人卻因恐懼和不信而錯失良機。
二、罪性本質的神學深度剖析
(一)原罪的持續影響
摩西在經文中五次強調以色列人的 “硬著頸項” (申9:6,13,27等),用倔強牛項抗拒引導的比喻,深刻揭示了以色列人內心抗拒上帝引導的本性。這種本性與創世記3章中人類墮落後的罪性緊密相連,一脈相承。先知耶利米後來進一步深化了這一認識,他感嘆道:“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 (耶17:9),深刻地描繪了人類罪性的根深蒂固和難以捉摸。
(二)對恩典前設的誤解
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