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第1/3頁)
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樣一來,柴契爾首相幾乎在會上成了孤家寡人,她發現自己並沒有獲得&ldo;六個以上男子&rdo;的支援。會上抨擊的雖是財政大臣傑弗裡&iddot;豪,而無情的子彈卻一粒粒地打在了柴契爾首相的身上。可以說,在整個閣僚中堅定地站在財政大臣傑弗裡&iddot;豪一邊的,只有柴契爾思想的嚮導和摯友、工業大臣基思&iddot;約瑟夫和柴契爾夫人不久前提拔上來的利昂&iddot;布里頓兩個人了。
面對眾叛親離的尷尬局面,柴契爾夫人極為惱怒。她在極力為財政大臣辯護的同時,表示決心要把這一方案貫徹到底,誓不半途而廢,功敗垂成。內閣會議結束後,柴契爾夫人意識到必須繼一月改組政府後,進一步搞好內閣的清洗。她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ldo;所以對我來說已經很清楚,如果我們的經濟政策要繼續下去,或者如果我還想繼續當這個首相,我就必須對內閣來一次整體性的改組。&rdo;
1981年9月的第二次改組內閣,攆走或貶黜了大部分敢於與柴契爾首相作對的閣僚,提拔或調動了一大批與她信仰一致的僚屬。這次政治上的大掃除對柴契爾夫人來說是一次具有戰略意義的勝利。改組後第一次內閣會議結束,這位&ldo;鐵娘子&rdo;志得意滿地對她的顧問說道:&ldo;當主持一個多數人都站在你自己一邊的內閣時,感覺是多不一樣啊!&rdo;第二天的倫敦《泰晤士報》在評論這次改組時,指出改組打上了&ldo;首相本人的印跡和風格&rdo;,認為&ldo;她重新獲取了政治優勢並在她的政策中重申了她的信仰&rdo;。
9月改組的勝利固然使柴契爾夫人勇氣倍增,信心陡漲。但保守黨內威特派對&ldo;柴契爾式的革命&rdo;的頑強抵制遠遠沒有停止。同年10月,在布萊克普爾保守黨年會上,威特派和改革派又展開了一次大較量。重炮轟擊發自前保守黨領袖愛德華&iddot;希思,他指責柴契爾夫人的經濟政策使保守黨陷入了近六七十年來最深刻的危機之中,&ldo;遠比1938年慕尼黑事件和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嚴重&rdo;。
改革派也毫不示弱,他們也一個個反唇相譏,財政大臣傑弗裡&iddot;豪甚至
&ldo;以子之矛,攻子之盾&rdo;。他借用前首相希思在1970年保守黨宣言中說過的話來予以反譏:&ldo;最近這些年,沒有比無休無止的出爾反爾對不列顛損害更大的了。某項政策一旦確定,首相及其同僚就應有勇氣堅持下去。&rdo;
攤牌結果,威特派的&ldo;倒撒運動&rdo;雖然來勢洶洶,咄咄逼人,但虎頭蛇尾,有始無終。柴契爾夫人最終有驚無險,再獲全勝。
總之,1981年是柴契爾夫人首相生涯中的關鍵一年。她經受住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巧妙地化險為夷,終於闖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4 頑強捍衛英國的利益
柴契爾首相在大力推進國內的經濟改革,一次次機智地度過危機,頑強地保住自己的權位的同時,還必須騰出不少的精力來處理瞬息萬變、波譎雲詭的國際事務,努力捍衛大英帝國的利益。
外交領域對柴契爾夫人說來純屬陌路,但她以出色才智和強硬風格處理好了一系列國際事件,既保障了英國的利益,又贏得了個人的聲譽。
柴契爾夫人上臺執政之初,恰逢蘇聯軍隊侵略阿富汗。她不僅強烈譴責了蘇聯人的侵略行徑,要求蘇軍立即撤回,而且對蘇聯採取了經濟制裁措施。英國政府嚴正指出,蘇聯入侵阿富汗,意在&ldo;切斷西方的石油供應&rdo;,&ldo;把阿富汗作為向中東和更遠地區進行擴張的跳板&rdo;。此外,柴契爾政府還在倫敦主持召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