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第2/3頁)
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被貼上了種種標籤,但我照舊要幹下去。&rdo;
其實,&ldo;牛奶事件&rdo;使得柴契爾夫人在全國聲譽掃地,只表明她是做了希思政府的替罪羊。原來希思政府根據第一任財政大臣麥克勞德的計劃,決定削減三億英鎊的政府開支。經過討價還價,反覆攤牌,柴契爾夫人主管的教育經費還是被削減了一部分。為了完成既定指標,柴契爾夫人不得不採取一切可行的&ldo;挖潛&rdo;措施。她認為大多數家長都付得起自己孩子的牛奶費,政府的要務是提供他們所支付不起的教育經費。撤消牛奶支出既能完成政府有關教育經費的削減任務,又可不影響到正常的教育支出,應該是兩全其美的不得已的權宜之計。加上中學生的免費牛奶供應早就被上屆的工黨政府取消掉了,也沒有在社會上掀起怒潮。而她一撤消學童的免費牛奶供應,竟會激怒整個社會,每當她站起來講話時,人們就怒斥&ldo;母狗滾出去&rdo;。這是極不公平的。原因只能歸咎於她是一名女性,撤消牛奶的命令出自一個本應關心兒童的崇高母親之手,她才不為人們所接受,一切憤怒都朝她瘋狂發洩而來。要是命令出自一名冷酷的男性之手,事情可能就不一樣了。1980年,政府發布的&ldo;教育法&rdo;便正式規定學校不再向學生免費提供牛奶服務。柴契爾夫人最終取得了勝利。
總之,柴契爾夫人自躋身官場,從政務次官到教育大臣,的確走過了一段&ldo;春風得意馬蹄疾&rdo;的不平凡道路。隨著政治野心的膨脹,她要在大不列顛男人主導的政壇上殺出一條血路來,向更高的層次衝刺。
3 超級男性元老敗在女人手下
20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一直未能擺脫不景氣的陰影,通貨膨脹直線上升,要求增加工資的工人罷工風起雲湧,聲勢浩大。毫無疑義,在英國經濟一蹶不振的情況下,誰能就經濟問題提出使人們感興趣的意見,誰就有希望獲得更多人的支援。這是角逐政壇領袖的人不能不優先注意的問題。
就在擔任教育大臣的柴契爾夫人陷於四面楚歌之際,整個希思政府的日子也極不好過:經濟持續衰退,鈔票發行過多而使得通貨膨脹有增無已,政府赤字居高不下,罷工風暴此起彼伏,特別是礦工的罷工使希思政府焦頭爛額,腹背受敵。當然,保守黨在1970年重新執政之後也取得了一些具體成果:革新英國傳統的貨幣換演算法,英鎊改用十進位制;1973年1月1日,英國第三次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終於獲得批准,1昔日的&ldo;大英帝國&rdo;終於找到了這個世界上的新坐標,從而大大改進了英國同西歐大陸國家的關係。但就在英國加入歐共體的那一年的冬季,爆發了二戰後席捲西方世界的一次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再次使英國經濟蒙受重大打擊,復甦乏術。這就是1973年10月中東贖罪日戰爭所造成的能源危機使希思政府陷入空前的危機:失業人數創二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高紀錄,英鎊繼續貶值到了二戰後的最低點,工業部門每週的開工天數低於三天。
11967年,當時的英國工黨威爾遜政府在繼1963年英國保守黨麥克米倫政府第一次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遭法國戴高樂無情否決之後,又曾第二次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當時法國又以英鎊第二次貶值、地位不穩,以及經濟動盪,不可能給共同體帶來好處為由,再次予以否決。所以1973年保守黨的希思政府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當是第三次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