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第1/3頁)
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瞻前顧後,柴契爾首相在贏得第三次大選勝利後,既深感自己的未來任重而道遠,也為第一和第二任期內經濟改革所結出的碩果而自豪:從1975年她當選為保守黨的領袖算起,到1988年,她作為一個全英國和世界級的政治家已整整13年了,而1988年又是英國經濟自1981年5月處於&ldo;低谷&rdo;之後,進入持續增長的第八年。這一年英國經濟的增長率為38,而當時歐洲共同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為35。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頭一次。有人據此認為英國再次成了&ldo;西歐經濟的火車頭&rdo;。此外,一直困擾著柴契爾夫人的失業率也有大幅度的降低:1988年英國的失業率降到了75,是1981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加上1987‐1988年財政年度實現了18年來的第一次盈餘,更使柴契爾政府的經濟政策大獲全勝。1988年的通貨膨脹率是44,比1985年高出了一個百分點,不過同1980年的181相比,仍然是一個偉大的成績。
第三次蟬聯首相一職之後的第二天,柴契爾夫人去了白金漢宮,向女王呈上了她那新內閣成員的名單。幾位主要大臣依然留任,他們是財政大臣奈傑爾&iddot;勞森、外交大臣傑弗裡&iddot;豪爵士、內政大臣道格拉斯&iddot;赫德和國防大臣喬治&iddot;揚洛。而耐人尋味的是,原罷黜的閣員塞西爾&iddot;帕金森又被重新延攬入閣,被任命為能源大臣。這是因為帕金森很有才氣,又是在政見上堅決支援柴契爾夫人的重要親信。
組建新內閣之後,柴契爾夫人又著手執行她那雄心勃勃的第三任首相期間的重大使命了。
2 冷戰終結‐‐執意影響國際事態的發展
1993年,柴契爾夫人在熬過近3年下野的寂寞時光後,終於出版了她的回憶錄《唐寧街歲月》。該書記載了這位&ldo;鐵娘子&rdo;的政治發跡和最輝煌的時刻,突顯出了她畢生的豪情壯志;表達出了甚至在她於1990年11月下臺之後,仍然&ldo;老驥伏櫪,壯心未已&rdo;。書中有這麼一小段,談到了她對布希總統當年所建立的&ldo;世界新秩序&rdo;的構想並不那麼苟同,仍然兜售她那&ldo;已被強化了的冷戰鬥士的保守的道德觀&rdo;。書中這樣寫道:
&ldo;總而言之,&l;世界新秩序&r;的世界被證明處於一個危險而不確定的環境之中。在那裡,已被強化了的冷戰鬥士的保守的道德觀再次被發現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我擔任首相的最後幾個月和最後幾週中,儘管國內的政治壓力與日俱增,我仍然再次發現我正處於國際事件的中心點上,並以我更新了的能力去影響事態的發展,為了英國的利益,也為了我為之畢生奮鬥的信仰。&rdo;
那麼,什麼是這位&ldo;鐵娘子&rdo;的&ldo;更新了的能力&rdo;,她又是怎樣去&ldo;影響事態的發展&rdo;的呢?且看如下幾個方面:
繼續維持同美國里根行政當局的&ldo;特殊關係&rdo;,對其繼任人布希總統並不那麼熱衷於&ldo;英美特殊關係&rdo;有幾陷&ldo;孤掌難鳴&rdo;之慨。
1987年6月英國大選勝利後的第六天,即6月17日,柴契爾夫人便帶著&ldo;三連冠&rdo;的喜悅心情,從倫敦飛赴華府,要跟她的老朋友里根總統分享她勝利的自豪,就便與對方討論美蘇之間即將達成的&ldo;中導協議&rdo;及其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防務政策的影響問題。
誰知飛抵華府後,卻發現她心目中的&ldo;強人&rdo;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神搖意奪,&ldo;目光呆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