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但在古代,麩皮除做為飼料之外,也是一種單獨售賣地、非常重要地糧食品種,是許多北方窮人地主食。
有人歡喜,就有人愁‐‐世事便是如此,&ldo;幸福&rdo;大多數都是來自於&ldo;比較&rdo;,與別人比,與自己比。
當發現自己比別人、或者是自己的過去過的更好的時候,一種叫做&ldo;幸福感&rdo;的東西便無中生有地油然而生了……
一幫子看起來容顏衰老地老頭子們陰沉著臉默默地站到了一邊,他們今天的飯也仍然會一樣地管飽,但吃食則還是輜重營那一成不變地老三樣:玉米糊糊、山藥蛋,還有硬邦邦地窩窩頭。
這些個窩窩頭由於做出來的時間久了些,吃的時候,最好是泡在玉米糊糊裡連吃帶喝,這樣才會好吃一些。
平時大家攙和在一起的時候,還不覺得自己身邊有這麼多的&ldo;老人&rdo;,但這下一分開來,張知秋忽然發現,在這個時代裡,那些未老先衰的人竟然是有如此之多!
事實上,張知秋也知道,眼前這些看起來似乎都有五、六十歲的人中,大多數的人其實卻是都只不過才三十出頭的樣子而已。
在張知秋的印象中,現代有一個對歷代國民平均年齡的考證,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拿來比對一下,卻也是讓人頗生感慨。
夏代時人的平均年齡最低,僅有十八歲;到秦代也才不過上升到二十歲;東漢時二十二歲,唐朝二十七歲,宋朝三十歲,清代三十三歲。
直到一九四九年共和國成立的時候,中國人的平均年齡也才只有三十五歲,在數千年的&ldo;進化&rdo;之後,終於比先人能夠多活一倍的時間。
到一九五七年時,這個平均數字是五十七歲。
另據前蘇聯編撰地《世界各國人口手冊》顯示,歐洲各國從十三世紀到十八世紀,平均壽命也只在二十到四十歲之間,其中一七八九年西歐人口的平均壽命為三十歲,一八七零年為四十歲,到了二十世紀初平均壽命才上升到五十歲。
從這方面來看,中國的人均壽命還是在世界平均水準之上的。
讓張知秋哭笑不得的是,原本其實也沒有什麼期待的他,卻是被眼光雪亮地某些明朝群眾們,從管飽吃麵條地大軍中給明察秋毫地剔除出來了!
至於將張知秋排除在外地理由,那卻是非常充分、站得住腳的:這個飯量驚人、堪比飯桶的大塊頭傢伙,根本就不是在冊地忻州役夫,是以也就不能享受忻州役夫地福利待遇!
其實,這些人之所以會做出如此地決定,也還是擔心自己的那份&ldo;利益&rdo;受損:輜重營中地白麵有限,除軍官們可以享用之外,普通地士卒素日裡都是難以吃個一次的。
這會兒張小滿雖然喊著說&ldo;不限量&rdo;、&ldo;管飽&rdo;,但從經驗上來說,這種說法極不靠譜,是以張知秋這個&ldo;飯桶&rdo;是必然要被剔除的。
對於張知秋而言,其實他反倒是覺得這玉米糊糊、山藥蛋、還有硬邦邦地窩窩頭要比那黑乎乎地麥子面要好吃多了,這些天雖然一天兩頓地可勁吃,但張知秋還是百吃不厭,感覺可口的很……
張知秋曾經問過老孫頭,得知這個時代一畝上好地&ldo;良田&rdo;種稻、種麥的話,也堪堪只能收個貳、三佰斤,如果是瘠田的話,畝產百十斤、幾十斤才是很正常的,這與張知秋印象中地糧食畝產,簡直是快要相差十倍之多。
事實上,在張知秋地殘缺記憶中,當年畝產上萬斤地糧食作物也是有那麼幾種的,只是不知是否自己記憶有誤,畢竟這相差